盛大的凯旋入城仪式后,按照礼制,宫中设下隆重的庆功宴。尽管王小伟更想立刻与妻儿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但他明白,这场宴席不仅仅是庆祝胜利,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舞台,各方势力都将在此亮相、试探、交锋。
紫禁城,皇极殿(注:此时应为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灯火通明,笙歌鼎沸。崇祯皇帝周皇后(注:此时崇祯已逝,此为艺术设定,或可理解为前朝皇后或特定场合出现)虽在深宫,亦派内侍赐下御酒,以示恩宠。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今日的主角,是那位端坐在御阶之下、首席位置的摄政王王小伟。
他换上了一身亲王常服,玄色缎面上绣着精致的金色蟠龙,少了几分战场的肃杀,多了几分摄政的威严。沈玉茹身着王妃礼服,坐在他身侧,雍容华贵,气度沉静,怀中抱着已由乳母喂饱、此刻正安静沉睡的小平安。小家伙的出现,无疑向所有人宣告着摄政王血脉的延续和权力根基的稳固。
文武百官,勋贵宗室,按品级入席。北疆系、新政派的官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扬眉吐气,频频向王小伟敬酒,言辞间充满了敬仰与对未来新政的期待。而以几位老牌国公、翰林院清流为代表的守旧势力,虽然面上也带着笑容,说着恭维的套话,但眼神深处,却难掩复杂与忧虑。王小伟的赫赫战功和如日中天的权势,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更让他们恐惧的是,那即将全面铺开的、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新政”。
酒过三巡,气氛看似热烈融洽。一位须发皆白、身着国公服色的老者,颤巍巍地站起身,乃是成国公朱纯臣(借用明末人物)。他举杯向王小伟,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倚老卖老的腔调:“摄政王殿下此番平定中原,生擒巨寇,立下不世之功,实乃我大明之擎天玉柱,架海金梁!老臣谨代表在京勋戚,敬殿下一杯!愿殿下永葆安康,再为我大明开创万世太平!”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无可指摘。王小伟微微一笑,举杯示意:“成国公过誉了。此战之功,非本王一人之力,乃是将士用命,百姓支持,陛下洪福。至于开创太平……”他话锋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沉稳,“确是我等臣子,份所当为。然,太平非仅靠刀兵可得,更需政通人和,百业复兴。前朝积弊,致使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如今巨寇虽平,然革故鼎新,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他这番话,看似谦逊,实则直接将话题引向了“革故鼎新”,也就是新政。殿内瞬间安静了几分,许多人都放下了酒杯,竖起了耳朵。
朱纯臣脸上笑容不变,眼底却闪过一丝阴霾,他呵呵一笑,捋着胡须道:“殿下所言极是。然,祖宗之法,行之有年,自有其道理。骤然更张,恐非易事。譬如这清丈田亩、改制科举……老臣听闻,在江南与北直隶,已引得不少非议。老臣愚见,是否……可缓图之?待天下彻底安定,再行商议,以免……激起变故?”
他这话,看似老成持重,实则是以“稳定”为名,行阻挠之实。立刻便有几位守旧派官员出声附和。
“成国公所言甚是!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啊!”
“是啊,摄政王。科举乃抡才大典,关乎天下士子之心,轻动恐寒了读书人之心!”
“清丈田亩,牵涉甚广,若处置不当,恐生民变……”
一时间,守旧的声音似乎占了上风。沈玉茹在旁,眉头微蹙,但并未出声,只是轻轻拍抚着怀中的孩子,目光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夫君。
王小伟端着酒杯,并未立刻反驳,而是等那些声音稍稍平息,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大人的担忧,本王明白。”
他放下酒杯,目光如炬,看向朱纯臣,又扫过那些附和的官员:“然,请问诸位,前朝末年,流寇为何蜂起?建奴为何屡屡入寇?是祖宗之法不够完善吗?还是……我等后人,未能真正领会祖宗立法之深意,以致法度崩坏,蠹虫丛生,最终民怨沸腾,社稷倾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