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统元年的冬天,在凯旋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盼中,显得不再那么寒冷。北京城的街头巷尾,依旧弥漫着胜利后的兴奋,茶楼酒肆中,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摄政王如何运筹帷幄,徐将军如何断敌归路,神机营如何大发神威。
然而,摄政王府内,王小伟并未沉浸在胜利的荣耀中。他深知,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只是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帝国肌体内部盘根错节的痼疾,并未根除,甚至因为战争带来的权力集中和资源调配,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
首当其冲的,便是赏功罚过,安定军心。
奉天殿大朝会,气氛庄重而热烈。这是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叙功封赏。
王小伟身着摄政王蟒袍,立于御座之侧,亲自宣读封赏诏书。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
“……平虏前将军、靖北侯徐锐,断敌归路,功勋卓着,晋封镇国公,世袭罔替,赐丹书铁券!”
“……神机营都指挥使,临阵指挥若定,火力克敌,晋封伯爵,擢升中军都督府佥事!”
“……山海关总兵,坚守孤城,力保关门不失,晋封侯爵……”
“……顺义之战,所有阵亡将士,追赠官爵,厚恤家眷,子弟优先录用……”
“……凡参战官兵,依新式军功爵赏条例,按功行赏,务求公允,绝不使英雄流血又流泪!”
一份份厚重的封赏,尤其是对中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奖励,引得武臣班列中不断发出压抑不住的激动喘息。许多出身寒微的将领,如徐锐一般,凭借战功得以封爵,光宗耀祖,对王小伟的忠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军队,这支最强大的力量,被王小伟用“公平”和“重赏”牢牢地握在手中。
文官班列中,一些人的脸色则有些复杂。他们看到武人地位的空前提高,心中不免有些酸涩和担忧。但摄政王权威正盛,军功又是实打实的,无人敢在此刻提出异议。
封赏完毕,王小伟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此次大捷,赖将士用命,三军效死。然,亦有怯战畏敌、督粮不力、甚至暗中掣肘者!”
他目光如电,扫过下方几个面色瞬间变得惨白的官员。
“蓟镇分守参将张某,临阵脱逃,致使墙子岭失守,罪无可赦!斩立决,家产抄没!”
“户部郎中李某,克扣前线粮饷,中饱私囊,致使军心浮动,罪同资敌!斩立决,家产抄没,三族流放!”
“御史王某,散布悲观言论,扰乱朝野,其心可诛!罢官夺职,永不叙用!”
一连串的严厉惩处,如同凛冽的寒风,瞬间吹散了些许封赏带来的热烈气氛。众人噤若寒蝉,这才想起,这位摄政王不仅是赏功的明主,更是罚过的酷吏!他手握兵权,又得军心,行事果决,无人能制。
恩威并施,王小伟用最直接的方式,稳固了战后的朝局,也向所有人明确了他的统治风格——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绝无姑息!
处理完军政要务,王小伟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深化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