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密报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北京城短暂的平静。清军即将大举入寇的消息,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尽管王小伟执政以来,大明形势有所好转,但建州女真的凶名和强大的战斗力,依旧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帝国北方。
摄政王府,灯火彻夜通明。核心文武官员齐聚议事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兵部尚书(王小伟提拔的实干派)指着巨大的北疆舆图,声音沉重:“王爷,据各方情报汇总,奴酋皇太极此次动员兵力,恐超过十万,加上蒙古仆从军,总数可能达到十五万之众!其兵锋主要指向两个方向:一是由多尔衮、多铎率领,主攻山海关一线;二是由岳托、阿济格率领,绕道蒙古,意图破口长城薄弱处,威胁京畿!”
“而且,”他顿了顿,补充道,“此次东虏准备极为充分,打造了大量攻城器械,尤其是重型的‘吕公车’和‘红衣大炮’(指缴获或仿制的明朝火炮),显然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
众人闻言,无不色变。十五万精锐!再加上强大的攻城能力!这将是自松锦大战以来,大明面临的最严峻的边防考验!
“王爷!”一位老成持重的勋贵出列,面带忧色,“贼势浩大,是否……是否可遣使议和,暂缓其兵锋,以争取时间?”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几位文官的附和。议和,几乎是明朝面对北方强敌时的本能反应。
“议和?”王小伟尚未开口,徐锐猛地站起,声如洪钟,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议什么和?如何议?莫非还要像以往那般,割地、赔款、称臣纳贡吗?!我大明刚刚有所起色,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岂能再行此屈辱之事?!末将愿领兵出关,与东虏决一死战!让他们看看,我大明男儿的血性!”
“徐将军勇武可嘉!然兵者,国之大事,岂能意气用事?”另一位文官反驳道,“东虏兵锋正盛,硬碰硬,胜算几何?若再有闪失,京师震动,社稷危矣!当以稳妥为上!”
双方争论不休,主战与主和的声音在厅内交织。
王小伟静静地听着,目光深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战略之争,更是朝中不同心态和利益的体现。有些人是真的畏惧清军,求稳怕乱;有些人则可能抱着其他心思,甚至希望借此机会削弱他的权威。
他抬起手,轻轻向下压了压。争论声立刻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诸位的意思,本王都明白了。”王小伟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力量,“议和,绝无可能!”
他斩钉截铁地定了调子:“皇太极此次倾巢而出,绝非为了些许钱粮土地。他是看准了我大明内乱初平,根基未稳,欲一举而下,吞并中原!此乃国运之战,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唯有迎头痛击,将其打疼,打怕,方能换来真正的和平!”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主和的官员,眼神锐利:“谁敢再言议和,乱我军心者——斩!”
冰冷的“斩”字,如同出鞘的利刃,让那几个主和派官员噤若寒蝉,冷汗直流。
“但是,”王小伟话锋一转,看向徐锐等将领,“硬拼,亦非上策。东虏骑兵来去如风,野战确是其长处。我军新式火器虽利,然大规模野战,胜负犹未可知。”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在山海关和蓟镇长城几个关键节点:“皇太极想进来,可以。但什么时候进来,从哪里进来,进来了能不能出去,得由我们说了算!”
他的策略清晰起来:“传本王军令!”
“一、 山海关、蓟镇、宣府诸镇,依托坚城险隘,层层设防,节节抵抗!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念,首要任务是大量杀伤、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拖延其进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