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调整军事部署。命徐锐为平贼大将军,总督河南、湖广军务,继续清剿李自成、张献忠残部;加强蓟镇、宣大防线,严防清军;整顿京营,汰弱留强,注入新鲜血液。
五、 开源节流。一方面严厉查处贪官污吏,抄没家产充公;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北疆商行的作用,扩大海外贸易,并尝试发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兴统宝钞”(谨慎试点),缓解财政压力。
这些政策,如同几剂猛药,强行为这个垂死的帝国续命。然而,阻力无处不在。
地方上的士绅豪强,对“清丈田亩”恨之入骨,或明或暗地抵制,甚至煽动民变。朝中一些迂腐的官员,上书抨击新政“与民争利”、“有违祖制”。就连军队内部,也有一些骄兵悍将,对严格的军纪和论功行赏的新规感到不适。
这一日,摄政王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
李信从河南发来八百里加急,报告清丈工作在某县遭遇当地士绅联合宗族势力暴力抵抗,数名清丈使被打伤,衙门被围。
同时,都察院几位御史联名上奏,弹劾王小伟“权倾朝野,架空幼主”,“新政苛酷,激起民变”,言辞激烈。
“王爷,这些腐儒,分明是受人指使,颠倒黑白!”徐锐气得一拍桌子,“让末将带兵去河南,把那帮敢抗法的士绅全砍了!看谁还敢闹事!”
新任吏部侍郎(原王小伟幕僚)劝道:“将军息怒,武力镇压虽快,但恐激化矛盾,授人以柄。还需刚柔并济。”
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王小伟坐在主位,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沈玉茹(如今已常参与核心议事,被称为“王妃”),问道:“玉茹,你怎么看?”
沈玉茹沉吟片刻,缓声道:“夫君,诸位大人。妾身以为,此事需分而治之。对于地方士绅,确有冥顽不灵、暴力抗法者,当以雷霆手段处置,擒其首恶,明正典刑,以儆效尤!但亦需派员深入乡里,宣讲新政利于国家、惠及贫苦之本意,分化瓦解其联盟。可效仿北疆旧例,设立‘农会’,扶持自耕农,与豪强争利,争民心。”
“至于朝中御史的攻讦,”她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智慧与从容,“他们不是要名声吗?那就给他们。将李信在河南遇到的真实情况,以及那些士绅隐匿田产、欺压百姓的罪证,通过《北疆新闻》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看看,究竟是谁在‘与民争利’,是谁在‘激起民变’!同时,可将这几位御史往日收受好处、徇私枉法的证据,‘不小心’泄露出去。自然有他们的对头去弹劾。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一番话,条理清晰,切中要害,既强调了原则,又讲究了策略。
王小伟赞许地点了点头:“王妃所言极是。就按此办理!”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有丝毫退缩与手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追随我们的将士和百姓的残忍!传令下去:”
“一、 命徐锐派一支精锐,驰援李信,武力镇压首恶,务必迅速平定乱局!”
“二、 文宣司加大力度,宣传新政利国利民之处,揭露豪强劣绅罪行!”
“三、 都察院那边,按王妃的意思办!我要让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 加快‘兴统宝钞’的试点,同时,令北疆商行,加大对南洋、日本的贸易输出,必须尽快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王小伟的意志下,开始更高效地运转。他深知,稳定内部的同时,外部的威胁也必须尽快解决。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烽烟未尽的中原,和关外那片虎视眈眈的土地。
幼主登基,摄政王当国。大明朝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在王小伟的执掌下,正劈波斩浪,驶向未知的,却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暗处的敌人,也绝不会坐视他成功。
(第十一卷第二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