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卷过燕山支脉的荒凉丘陵。杀虏队十八人,如同吸附在巨大猛兽身上的虱子,渺小却顽固,不断寻找着下口的机会。
王小伟将现代特种作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深知己方力量薄弱,绝不以卵击石,而是充分利用地形和情报的不对称性,进行非对称作战。
第一战:断指之痛。
一支十人的后金押粮队,护送着五辆大车,行进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李铁柱侦查回报,押运的只是普通粮食,但护卫相对松懈。
王小伟没有选择伏击杀人,而是将目标锁定在粮食上。
他亲自带领三名箭法最好的队员,占据高地。其余人则在谷口制造动静,吸引押运队注意力。
当后金兵被谷口的声响吸引,队形出现混乱时。
“射马!射头马!”王小伟低喝。
三支利箭精准射出!领头的两匹驮马悲鸣着倒地,还有一箭射中了押运队小头目的坐骑!
队伍瞬间大乱!车辆堵塞山谷!
“放火!”王小伟下令。
早已准备好的、蘸了兽油的火箭射向粮车!干燥的粮食迅速被点燃!
“撤!”
不等后金兵组织起有效反击,杀虏队早已按预定路线,迅速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山岭之中。身后只留下冲天火光和後金兵气急败坏的吼叫。
此战,未杀一人,却焚毁粮车五辆,极大延缓了这支後金偏师的补给,并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第二战:夜幕惊魂。
一个小型後金营地,驻扎在背风的山洼里,约三十人,似乎是一个通讯中转站。
王小伟决定进行心理战。
深夜,万籁俱寂。王小伟带领两名最灵巧的队员,如同鬼魅般摸到营地边缘。
他们并不杀人,而是用匕首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外围的两个暗哨,将尸体拖走隐藏。
然后,他们将几只捕获的野兔血淋淋地挂在营地的栅栏上。
接着,在营地不同方向,模仿狼嚎和夜枭叫声,此起彼伏。
最后,王小伟用缴获的後金弓,将一封用满文和汉文写的简短警告信(“杀人者,大明杀虏队!”)射入营地中央!
营地内顿时被惊动,火把亮起,人声鼎沸,後金兵们惊慌失措,胡乱向黑暗中放箭,整整一夜不得安宁,士气大挫。
杀虏队则早已远遁。
第三战:雷霆一击。
机会终于来了。李铁柱发现了一支真正的肥羊——一个後金的“巴克什”(文书官)在二十名精锐白甲兵的护卫下,正在视察一条刚刚打通的小型补给线。
王小伟判断,此人身份不低,护送力量虽强,但并非无敌。且其行进路线会经过一段极其险要的“一线天”隘口。
他决定冒一次险,目标——斩杀这名巴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