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筹备工作的整改正在紧张进行,江辰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项省里重点推动的工作——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省里下达了硬性的新能源装机指标,并将其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这对于能源结构偏煤、环保压力较大的清河市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市发改委拿出的初步方案中,一个重点方向是推广“农光互补”模式,即在基本农田或一般农用地上方架设光伏板发电,下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实现“一地两用”。方案选取了几个日照条件好、土地相对平整的乡镇作为试点,其中位于清河市北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青田镇被列为重点区域。
方案提交到市政府常务会讨论时,获得了方远市长和多数参会领导的支持。大家认为,这既能完成省里指标,又能为农民带来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发展绿色能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方远要求发改委和青田镇政府加快前期工作,尽快与投资企业对接,启动土地流转和项目申报。
然而,当青田镇政府开始入村宣传、动员村民流转土地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与以往征地拆迁时常见的激烈对抗不同,这次村民们的反应出奇地“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沉默”。镇村干部开会宣讲政策,台下村民大多低头不语,问及意见,也只是含糊地表示“再想想”、“看看别人”。土地流转协议签署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这种异常的“沉默”,引起了青田镇党委书记的警觉,他将情况汇报到了市里。方远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可能是村民对政策不了解、或者想抬高租金,要求镇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尽快打开局面。
江辰得知后,却感觉这“沉默”背后可能另有隐情。他决定不打招呼,直接去青田镇看看。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江辰的车悄然驶入了青田镇规划中的“农光互补”项目区。眼前是大片平整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田间地头,一些村民正在劳作。江辰让车停在路边,步行走向田埂。
他试图与几位正在给小麦浇水的村民攀谈,询问他们对光伏项目的看法。村民们的反应几乎一致:先是警惕地打量他,然后露出拘谨而疏远的笑容,摆摆手说:“领导,俺们不懂这个,政府定就行。”或者“挺好,挺好。”便不再多言,继续埋头干活。那种客气而戒备的态度,让江辰无法了解到真实想法。
就在江辰感到一筹莫展时,一位戴着草帽、皮肤黝黑、年纪约莫六十多岁的老农,扛着锄头从另一块田里走过来。他看了看江辰和身后的轿车,眼神复杂,似乎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避开,而是蹲在田埂上,掏出旱烟袋默默地抽着。
江辰走过去,蹲在老农身边,递上一根香烟,用闲聊的语气说:“老人家,今年麦子长得不错啊。”
老农接过烟,看了看牌子,没点,别在耳朵上,叹了口气:“也就这样吧,靠天吃饭。”
“听说咱们这要搞光伏发电,上面架板子,
老农沉默地吸了几口旱烟,烟雾缭绕中,眼神望向远方绿油油的麦田,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领导,你们是干大事的,俺们庄稼人,就知道土里刨食。”他顿了顿,从怀里摸索出一张折叠得有些发皱的纸条,递给江辰,“俺没啥文化,这是俺让上高中的孙子帮着写的,您要是有空,就看看吧。”
江辰接过纸条,展开。上面用工整的钢笔字,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和分析:
光伏板遮光对小麦、玉米等喜光作物产量的影响估算(依据相关农业期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