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破立之间(2 / 2)

第二个更为复杂的“破立”挑战,来自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方案中提出的“探索清源区与北川县在共建园区中的税收分享、Gdp分计”,直接触及了地方政府最敏感的“钱袋子”和“政绩观”。

清源区与北川县虽然结了对子,也有合作意愿,但一到具体利益划分,双方都变得格外谨慎。在第一次关于共建产业园税收分享的磋商会上,分歧立现。

清源区方面强调,园区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管理运营主要依靠清源区投入,税收大头应归清源。

北川县则坚持,园区坐落在北川的土地上,占用北川的能耗环境容量,带动本地就业,理应享有相当比例的收益。

双方各执一词,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关系到干部考核和地方发展积极性。

江辰意识到,这已超出简单的行政协调范畴,需要更高层面的规则设计和政治引领。他没有急于裁决,而是采取了“解剖麻雀、案例引领”的策略。

他组织财政、税务、统计、发改等部门成立联合课题组,选取一个已有合作意向的具体项目(如清源区某企业在北川投资建设的绿色食品加工厂)进行全生命周期模拟测算。假设不同分享比例,对双方财政收入、Gdp增长、就业带动等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有利于合作可持续的“黄金分割点”。

同时,他分别与清源区委书记和北川县委书记进行深入沟通,引导他们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共建园区,不是清源区到北川‘圈地’,也不是北川单纯‘借鸡生蛋’,而是要共同培育一个新的增长极。算账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园区发展起来,带来的产业链延伸、消费拉动、品牌增值,远非初始的税收分成可以比拟。我们要立的,是‘合作共赢’的新政绩观。”

经过大量的数据测算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双方最终同意,在一个示范性项目上采取“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过渡性方案,即企业原有税收归属不变,新项目产生的税收,按一定比例(如5:5或4:6,根据投入和贡献动态调整)进行分享,Gdp由统计部门研究制定跨区域分计办法。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突破,但毕竟打破了坚冰,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利益协调积累了经验。

第三个“破立”的维度,体现在政策集成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省级层面赋予了政策集成试点的授权,但到了基层执行层面,条块分割的惯性依然强大。比如,北川县一个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理论上可以同时申请文旅局的产业扶持资金、农业农村局的乡村振兴资金、环保局的生态补偿资金,但实际操作中,申报渠道不一、评审标准各异、资金下达不同步,企业仍然感到“碎片化”,政策合力难以显现。

面对这个问题,江辰推动建立了“试点政策集成落地调度机制”。要求发改委牵头,梳理出适用于试点县的各项资金政策,形成“政策工具包”。在北川县试行“项目一口受理、部门联合评审、资金打捆下达”的模式,由县发改委(局)统一受理项目申请,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评审,根据项目属性匹配政策包,资金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渠道整合下达。这虽然增加了前期协调工作量,却极大方便了市场主体,提高了政策效益,是打破部门壁垒、立起服务型政府的一次具体实践。

“破立之间”,充满了博弈、妥协与创新。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推进,都像是在既有格局中打入一个楔子,既要有“破”的勇气,敢于触碰既得利益和惯性思维;更要有“立”的智慧,设计出公平可持续的新机制。江辰身处其中,深刻体会到深化改革的不易与必要。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改革的“工程师”和“润滑剂”,既要坚持方向,也要讲究策略,既要强力推动,也要善于凝聚共识。

随着一项项具体机制的破题与确立,清源市的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开始真正触及体制机制的内核,从“政策创新”走向“制度创新”。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破立之间”,新的发展动能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