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无声的考场(2 / 2)

接下来的几天,清源县委县政府大楼灯火通明。材料组的笔杆子们根据各部门报送的素材,夜以继日地梳理、讨论、打磨汇报材料。江辰和李长根全程参与,对材料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反复推敲。

在讨论到“财政事权划分”问题时,财政局长拿出详细数据,说明县级承担了大量民生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但财力保障不足,尤其是重大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巨大。江辰指出:“这个问题要讲透,但不能只抱怨。要结合省里改革方向,提出清晰的建设性意见,比如建议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支出责任比例,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稳定财力保障机制。”

在梳理“要素保障”问题时,发改局长提到某重点企业因能耗指标受限无法扩大再生产。江辰要求:“这个案例很好。要进一步分析,现行的能耗指标分配方式是否科学?能否建立基于单位产出效益的动态调整机制?建议省里探索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

整个过程,更像是一次对清源县发展困境的深度复盘和战略升华。通过准备,江辰和班子成员对县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未来的改革方向也更加清晰。

调研的日子如期而至。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带队的调研组一行七人,悄然抵达清源县。没有盛大的迎接仪式,简单的见面会后,调研便紧凑开始。

调研组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务实作风。他们不仅听取了江辰代表县委县政府做的全面汇报,更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个别访谈、小型座谈和随机走访。访谈对象包括县委常委、副县长、部门负责人、乡镇书记、企业家代表、合作社负责人、甚至普通农户。

问题尖锐而具体:“你们推‘清源制造’标准,企业增加的成本如何消化?”“区域协同中,税收怎么分?Gdp怎么算?”“环保约束收紧,传统产业转型阵痛如何缓解?职工安置怎么办?”“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

面对这些问题,清源县的干部们依据平时的扎实工作和充分准备,应答总体从容。有数据,有案例,有思考,也有困惑。没有躲闪,没有浮夸。尤其是在与企业家和农户的座谈中,调研组听到了许多原汁原味的、甚至略带尖锐的意见,这反而让他们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江辰全程陪同,但更多的是倾听和观察。他发现,调研组的关注点高度集中,对问题的挖掘很深,显然是有备而来。这让他更加确信,这次调研的含金量极高。

调研结束前的反馈会上,调研组组长、政研室副主任做了简短总结。他没有对清源县的工作做全面评价,而是聚焦于调研主题:“这几天,我们看到了清源县在推动发展、深化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也听到了许多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和切实困难。你们反映的财政事权、要素配置、区域协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提出的许多建议,也很有启发性。这些鲜活的一手情况,对我们完善政策设计非常有价值。感谢清源县坦诚、深入的配合。”

话语平和,但肯定之意隐含其中。更重要的是,调研组带走了厚厚一摞沉甸甸的材料和记录,那里面是清源县乃至全省许多县域共同面临的真实困境和基层干部的智慧思考。

送走调研组,清源县的干部们松了口气,但江辰的心情并未完全放松。他知道,“考试”结束了,但“阅卷”和“结果运用”的过程才刚刚开始。调研组的报告会怎么写?清源县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能被采纳多少?省里的后续政策会如何调整?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等待。

然而,这次调研本身,对清源县而言,已经是一次宝贵的淬炼。它迫使全县上下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剖析和战略思考,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无论最终的“成绩”如何,这个过程已经让清源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江辰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方。这次“无声的考场”,没有分数,却检验了成色。它让清源县有机会将基层的实践和思考,直接注入更高层次的决策参考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