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破局第一关(2 / 2)

第二,并联审批,协同会战。 对试点项目,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设立“试点项目审批服务专窗”,实行“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查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由牵头部门召集“现场联合办公会”,一次性集中解决,避免企业多头奔波。

第三,容缺受理,风险共担。 在核心要件齐全、次要材料暂时缺失的情况下,探索“容缺受理”,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补交,先行进入审批流程。同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在符合规定程序、出于公心、未谋私利的前提下,因推动改革、提高效率而出现的工作失误或探索性风险,予以宽容,激发干部担当作为。

第四,考核激励,导向鲜明。 将服务试点项目的工作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加大权重。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严肃问责。

“这个想法好!”李长根听后,精神一振,“特别是‘容缺受理’和‘尽职免责’,能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但推行起来,阻力肯定不小,需要强有力的推动。”

“阻力大,正说明改革必要性强。”江辰语气坚决,“这件事,我亲自抓。你牵头政府那边,尽快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我们先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然后提交县委深改委会议审议。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随后几天,江辰亲自与涉及审批的关键部门负责人逐一谈话,听取他们的困难和顾虑,同时也明确传递了县委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心。有的部门负责人表示支持,但也担心操作难度和风险;有的则面露难色,强调条线规定和上级要求。

江辰耐心倾听,但也态度鲜明:“规定要遵守,但效率要提升。我们的目标不是在违规的前提下求快,而是在合规的框架内,通过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创新机制来提速。上级的要求也是要优化营商环境,我们的探索符合大方向。出了问题,县委担责任,但不作为、慢作为,县委也要问责!”

他的坚定态度,给各部门传递了清晰的信号。

一周后,《清源县省级传统产业转型试点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出炉,在县委深改委会议上引发了激烈讨论。经过充分辩论和修改完善,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决定先行先试。

办法正式印发后,江辰亲自出席了首个试点项目——“昌明纺织智能化改造”的“并联审批现场会”。会议在经开区管委会召开,涉及发改、工信、自然资源、规划、环保、住建、供电等近十个部门负责人到场。企业负责人刘总陈述了项目需求和面临的审批问题,各部门现场回应,明确办理时限和责任人,对存在争议的技术问题,现场协商达成一致。会议纪要作为审批依据,避免了后续扯皮。

这种高效、透明的审批方式,让企业深受鼓舞,也给了相关部门压力与动力。

“破局之策”的实施,如同给清源县的转型机器加注了高效的润滑剂,虽然初期仍有摩擦和噪音,但运转速度明显加快。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清源县委县政府推动转型的决心是坚定的,并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坚决为企业扫清障碍。

然而,江辰明白,这仅仅是在县级权限范围内的一次突围。更高层级的审批协调、更深层次的利益调整、以及如何将这种临时性的“绿色通道”转化为长效的制度规范,仍是待解的难题。他的“破局之策”,只是打开了第一道关口,真正的攻坚,还在后面。但他的行动表明,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已然具备了直面深水区矛盾的勇气和运用政治智慧破解难题的能力。清源县的转型之路,正在制度创新的护航下,向着更深处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