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问诊(1 / 2)

省级试点资金与政策的下达,如同给清源县工业转型的引擎点了一把火,但要让这台引擎持续、稳健地轰鸣,需要更精密的调试和更优质的燃料。江辰推动建立的“专家评审制”,正是为了完成这项精细的调试工作。首批申报省级技改资金的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县经开区管委会会议室紧锣密鼓地召开。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而专业。长条会议桌的一侧,坐着由省纺织工业协会资深专家、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省节能中心高级工程师以及一位从邻省知名纺织企业聘请的退休总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另一侧,是县工信局、财政局、经开区管委会的负责人以及项目初审人员。江辰和李长根在后排列席,以示重视,但不干预评审过程。

评审采用“项目单位答辩、专家质询、独立打分、合议结论”的方式进行。一份份凝结了企业心血和期望的项目建议书被投影到大屏幕上,企业负责人轮番上台,阐述技改方案、预期效益和资金需求。

起初的几个项目,多是围绕设备更新、产能提升,技术路线成熟,风险可控,但创新性和示范性略显不足。专家们的提问也多集中在投资回收期、能耗测算、市场前景等常规层面。评审进行得平稳顺畅。

然而,当评审进行到“昌明纺织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纺纱车间改造项目”时,会场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昌明纺织是清源县一家老牌中型企业,近年来经营压力较大。其申报的项目,旨在通过引入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对纺纱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从而达到提质、增效、降耗的目的。方案听起来颇具前瞻性,符合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方向。

企业负责人刘总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描绘了改造后的美好蓝图。但当他陈述完毕,进入专家质询环节时,一直沉默的邻省退休总工王老开口了,声音不大,却一针见血:

“刘总,你的想法很好,方向是对的。但是,”他话锋一转,指着投影上的技术方案图,“你选择的这个物联网数据采集模块,是三年前的旧型号,其数据采集频率和精度,恐怕难以支撑你后面设想的智能优化算法。这就好比想用拖拉机的引擎去驱动一台跑车,基础不牢,上面的智能系统就成了空中楼阁,投入再大,效果也有限。”

刘总的脸色瞬间有些发白。

王老继续发问:“还有,你方案里提到要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但只在主电路上设计了监测点。纺织厂能耗大头在空调和空压系统,这些关键节点的实时能耗数据如何采集?没有这些数据,能耗管理从何谈起?”

接着,理工大学的教授也指出了问题:“贵公司计划采用的智能算法模型,是通用型的,未必适合你们厂特定的设备组合和产品结构。如果不能进行定制化调整和持续优化,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甚至导致生产波动。”

几位专家轮番发问,问题直指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核心设备的选型、系统集成的风险以及后期运维的保障等关键短板。昌明纺织的刘总额头冒汗,应答逐渐吃力,有些技术细节显然没有考虑周全。

会场一片寂静,只有专家犀利的提问声和偶尔的翻页声。工信局和经开区的工作人员面露尴尬,他们初审时更多关注了项目的合规性和资金预算,对如此深层次的技术风险并未充分识别。

后排列席的江辰,面色平静,但握着笔的手指微微用力。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方案瑕疵,而是暴露了清源县本土企业在推动高水平技改时普遍存在的软肋: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能力,容易陷入“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的误区,对技术的理解深度和潜在风险预估不足。 如果这样的项目仓促上马,不仅浪费宝贵的省级资金,更可能让企业陷入“改造即停产”的困境,挫伤转型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