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基层的声音(2 / 2)

“大爷,您好啊,我们是县里来的,路过讨碗水喝,顺便跟您唠唠嗑。”江辰用当地方言打招呼,语气随和。

大爷有些疑惑,但还是热情地搬来凳子,倒上茶水。镇领导想介绍身份,被江辰用眼神制止了。

“大爷,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唉,就那样吧。粮食价格上不去,化肥种子年年涨,刨去成本,挣不了几个钱。”大爷叹了口气。

“年轻人呢?都在家吗?”

“哪能在家里待着啊!都出去打工了,就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这点地。村里没产业,留不住人呐。”大爷指着几处明显闲置的房屋,“你看,那几家都搬城里去了,地都快荒了。”

江辰又问了问合作医疗、孩子上学、村里道路等情况,大爷有抱怨,也有认可。谈话间,流露最多的是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离开这户人家,江辰又在村里走了走,看到一个小型养猪场,气味较大,设施简陋;村里的水泥路到了村后变成了土路;唯一的小卖部商品种类稀少。

镇领导在一旁有些紧张,不断解释着面临的困难:青壮年流失、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环保压力大等等。

江辰没有批评,只是默默地看,仔细地听。他让秘书记下了养猪场的环保问题、村道路硬化需求、以及村民提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下午,他们又看了一个镇里引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主要做山野菜加工,但负责人反映品牌不响,销售渠道不稳定,流动资金紧张。

回县城的路上,江辰一直沉默着,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和村庄。青峰镇的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具体和严峻。这里反映的不仅仅是青峰镇的问题,更是清源县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的共性挑战: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又加剧了乡村凋敝,形成了恶性循环。简单的补贴和项目投入,恐怕难以从根本上破解。

“王主任,”江辰开口问道,“像青峰镇这样的情况,在全县大概占多少?类似的乡镇,他们有没有探索过一些转型发展的路子?”

王主任略一思索,回答道:“县长,类似青峰这样的农业乡镇,全县大概有三分之一。他们也尝试过搞特色种植、养殖,或者引进小加工厂,但往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很难形成气候。有时候上面有项目下来,也难免存在‘撒胡椒面’的情况,效果不太理想。”

江辰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他意识到,清源县的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如何打破惯性,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实际、能够激活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之路,是他这个县长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这需要更深入的调研,更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创新思路。

他的第一次基层调研,没有听到慷慨激昂的汇报,没有看到光鲜亮丽的样板,而是真切地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真实、也是最沉重的脉搏。这声音,比任何文件上的数字都更加震耳欲聋。他明白,自己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突破口,或许就隐藏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