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破冰的智慧(2 / 2)

他解释道:“基于这些维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评估体系。每年的净收益,先扣除运营成本后,剩余部分按照当年评估出的各方综合贡献度进行分配。贡献度大的一方,自然获得更多收益。这样,既尊重了初始投入,更激励双方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持续贡献价值,努力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仅仅在切蛋糕上争执不休。”

江辰的这个思路,将一次性的静态分配,变成了长期的、动态的、激励相容的机制。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李局长和王主任都在消化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王主任率先提问:“江组长的想法很有新意。但这个评估体系会不会太复杂?由谁来评估?如何保证公平?”

“评估体系需要细化,但原则是清晰的。可以由联合工作组提出初步评估报告,报示范区管委会相关机构备案或核准。关键是指标要提前约定,尽可能量化。”江辰回答,“公平性来源于规则的透明和事先约定。”

李局长也提出了顾虑:“如果这样,前期我们技术在投入,但见效慢,是不是初期分配会吃亏?”

“所以初始投入权重很重要,会保障天湖的基本收益。而且,如果天湖能持续提供技术升级,其贡献度会一直很高。”江辰补充道,“这个模型鼓励的是长期合作、共同成长。”

张副秘书长见时机成熟,开口道:“江辰同志提出的这个方向,我觉得很有建设性。它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协同项目的动力问题。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可以由你们联合工作组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磋商,争取形成一套细则,纳入合作协议。总的原则是,既要保护创新源头,也要激励产业转化,更要导向协同增值。”

张副秘书长的定调,让天平发生了倾斜。李局长和王主任对视一眼,虽然都还有各自的算计,但不得不承认,江辰的方案是目前看来最能打破僵局、且符合上级倡导的“协同共赢”理念的路径。

“我们回去可以按这个思路再研究一下。”李局长终于松口。

“我们也没问题,关键是细则要敲定好。”王主任也表示了同意。

会议结束时,虽然具体的细则还有待打磨,但最大的障碍——僵持不下的分配原则——似乎出现了裂痕。一种务实的、寻求解决方案的氛围开始取代之前的对峙。

散会后,张副秘书长对江辰低声道:“这个‘动态贡献分配’模型想得很好,既解决了问题,也体现了水平。接下来要督促他们尽快把细则落实。”

江辰点点头。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将理念转化为可供操作的细则,中间还有大量的协调和技术工作。但无论如何,协同发展这盘大棋,总算在最棘手的一处落下了关键一子,虽然只是“试应手”,却让人们看到了破冰的希望。

而此刻,江辰心中想的是,这个为解决天湖和经开矛盾而探索出的动态分配模型,其核心逻辑是否也可以借鉴,用于未来处理其他协同项目,甚至是为江港区在“飞地经济”合作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提供参考?思路一旦打开,解决问题的路径似乎也宽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