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管理”的思路如同一把钥匙,为陷入僵局的事权划分讨论打开了新的通道。政策研究专班根据这一方向,夜以继日地对《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完善,细化了三类清单的拟定原则、程序和动态调整机制。
与此同时,江辰并未坐等草案成型,他深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张副秘书长的支持下,他推动筹备组启动了一项名为 “示范区首批协同发展示范项目” 的征集与遴选工作。目的是在管委会正式成立前,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检验协同机制,积累操作经验,发现潜在问题。
通知下发至三个区,要求各区围绕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共享、基础设施互联、生态环境共保等重点领域,推荐具备跨区域合作潜力的项目。
征集反馈很快汇集上来。天湖区推荐了打造“环湖科创走廊”的设想,希望联动经开区的制造资源和江港区的低成本空间;经开区则提出了建设“智能制造共享工厂”的计划,旨在为三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先进制造能力支撑;江港区则重点推介了其临港物流园的扩建项目,希望纳入示范区整体物流体系,提升区域通关效率。
这些项目方向都很好,但都带有明显的本位主义色彩,希望借助示范区平台为本区争取更多资源。
江辰组织筹备组和三个区的项目负责人,召开了第一次示范项目协同论证会。会议没有安排在市政府会议室,而是特意选在了“三角地”已投入使用的临时展示中心,寓意着从“点”的突破走向“面”的协同。
会议开始,各区代表照例先为本区的项目“摇旗呐喊”,陈述其必要性和预期效益,但对如何具体实现跨区合作、利益如何分享,大多语焉不详。
轮到讨论天湖区的“环湖科创走廊”时,江辰打断了天湖区代表滔滔不绝的陈述。
“李局长,您提到要联动经开区的制造资源,请问有没有初步与经开区相关的企业或平台接触?具体计划如何联动?是技术合作、成果转化,还是共建研发中心?”江辰问道。
天湖区的李局长愣了一下,有些含糊:“这个……我们正在规划,具体的对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江辰又将目光转向经开区的代表:“王主任,对于天湖区提出的联动需求,经开区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承接思路和条件吗?”
经开区的王主任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我们区的制造企业确实有升级需求,但也担心只是成为科创走廊的‘生产车间’,价值分配不合理。如果要合作,必须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成上有清晰的约定。”
眼看讨论又要陷入“各说各话”的循环,江辰示意工作人员打开投影,屏幕上显示出根据“清单管理”思路初步拟定的 《示范区协同项目合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各位,我们鼓励协同,但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江辰指着屏幕上的文件,“这份指引,就是为了解决大家刚才提到的那些具体问题而初步拟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