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调研遇阻(2 / 2)

安排完这项工作,江辰又让李莉主任通知分管社会事务的副主任和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下午一起去服务中心实地调研。

下午两点,江辰准时来到位于街道中部的社区服务中心。这是一栋三层小楼,外观略显陈旧。走进大厅,里面人来人往,办理社保、医保、民政事务的居民排着队,工作人员忙碌不堪,空间显得有些拥挤和嘈杂。

服务中心主任是一位姓王的中年女性,她带着江辰一行人逐层参观,介绍各窗口的功能。可以看出,工作人员都很尽力,但硬件设施的局限确实明显:活动室狭小,老年人日间照料床位紧张,心理咨询室等专业功能空间缺乏。

“江主任,杨书记,”王主任介绍道,“我们中心现在日均接待量超过五百人次,很多老人反映希望能有个更舒适的环境休息活动,一些需要隐私的咨询服务也因为场地限制开展得不太理想。”

杨国威背着手,边走边看,不时点点头,但没有表态。

参观完毕,在服务中心的小会议室坐下。江辰看向杨国威:“杨书记,您看?”

杨国威清了清嗓子:“中心的同志们确实不容易,在现有条件下做了大量工作。升级改造的想法是好的,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不过,刚才我也看了,真要动起来,投入不小。现在区里财政压力也大,项目审批肯定会非常严格。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先做一些内部的微改造、优化一下流程来提升服务?或者,等区里有了明确的扶持政策再说?”

他的态度依旧倾向于“等”和“缓”。

江辰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转向王主任:“王主任,如果进行升级改造,你们有没有初步的设想或者迫待解决的功能需求清单?”

王主任显然早有准备,拿出一份材料:“江主任,我们初步梳理了一下,主要是希望扩大老年人活动区域,增设多功能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优化各办事窗口的布局提升效率,还有就是解决部分功能室紧缺的问题。这是初步的需求清单和简单的空间规划设想。”

江辰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下,然后对杨国威说:“杨书记,我看服务中心的同志们是做了深入思考的,需求也很实在。这样吧,让中心根据这份需求,做一个更详实的可行性分析,包括初步的预算估算。我们街道内部先充分论证,形成成熟方案后,再积极向区里争取。有好的项目,加上我们扎实的前期工作,争取到资金的可能性也会大一些。您看呢?”

他再次将杨国威“缓一缓”的建议,引导到了“先扎实准备、主动争取”的路径上。

杨国威看着江辰,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吧,那就先按江主任的意见,让中心做个详细方案出来看看。”

初步的调研和意见交换暂时告一段落,但江辰知道,无论是清河苑的顽疾,还是服务中心的升级,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需要更确凿的证据和更周密的计划,来推动这些关乎民生实事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