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车队离开经开区,驶向位于老城区的城北片区。车内的气氛依旧凝重,周明光副市长闭目不语,显然还在思索物流园项目暴露出的问题。江辰抓紧时间,在笔记本上补充刚才记录的细节和自己的思考。
城北片区是清源市较早发展的区域,街道狭窄,建筑密集,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车队在一条名为“幸福路”的街道旁停下。这里正是“城北片区老旧管网改造工程(一期)”的施工路段。
与物流园项目的停滞不同,这里倒是有施工的迹象。但景象同样不容乐观:半条街被开挖,露出深浅不一的沟壑,各种新旧管道裸露在外,施工材料堆放杂乱。工程进度明显缓慢,只有零星的工人在作业,显得有气无力。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味。
负责此项目的市住建局、城建投公司以及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早已在此等候,脸上都带着忐忑不安的神情。
周明光下车,没有急着听汇报,而是沿着开挖的路段走了几十米,仔细查看施工情况,眉头越皱越紧。他看到部分回填的土方没有夯实,看到新旧管道接口处处理粗糙,甚至看到有污水从一处临时封堵不严的旧管道中渗漏出来。
“这就是你们干的工程?”周明光指着现场的乱象,语气冰冷,“进度滞后半年,就干成这个样子?质量如何保证?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考虑到了吗?”
住建局局长李强硬着头皮上前解释:“市长,这个项目滞后,主要是……主要是资金拨付流程比较慢,影响了材料采购和施工队伍积极性。另外,部分居民对施工期间的出行、噪音有些意见,协调工作也占用了大量时间。”
“资金流程慢?”周明光看向陪同调研的财政局副局长,“怎么回事?”
财政局副局长连忙回答:“市长,市级城建资金盘子紧张,所有项目都是按进度和流程审核拨付,这个项目前期因为设计方案调整,确实影响了请款。”
“设计方案调整?”周明光目光锐利地转向李强。
李强额角见汗:“是,最初的设计对地下管线复杂性预估不足,施工中发现与实际不符,不得不进行了优化调整,走流程报批耽误了时间。”
各方都在陈述理由,听起来似乎都有苦衷。但江辰听着这些汇报,结合他之前准备的资料,却察觉出其中的问题。资金流程是常规问题,设计调整也情有可原,但现场管理的混乱和施工质量的粗糙,显然不是这两个理由能完全解释的。
这时,几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被街道工作人员引导着走了过来。一位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老先生开口了,语气带着不满:
“领导,我们不是不支持改造,这破管道确实该换了,天天堵,味道也大。可你们这施工也太折腾人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路挖开就不怎么管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这污水还往外渗,卫生状况让人担心啊!我们反映多次,就是没人彻底解决!”
另一位大妈补充道:“就是!说是惠民工程,可没感觉多惠民,反倒给我们添了不少堵!你们能不能有点效率,要干就利索干完!”
居民的抱怨直指核心——施工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缺乏对民众切身利益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