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微妙转向(2 / 2)

江辰笑了笑,没接话。有些事,心里清楚就好。

更让江辰感受到这种微妙变化的,是接下来处理的一项日常工作。之前那份关于龙潭镇污水处理厂扩容资金的请示报告,在经办科员老李休假回来后,终于附上了情况说明,流转到了江辰这里,需要他初步审核并提出拟办意见。

江辰仔细阅读了报告和情况说明。龙潭镇位于清源市下游,常住人口多,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早已超负荷运行,导致河水污染,群众反映强烈。扩容项目迫在眉睫,所需资金对于镇财政来说压力巨大,因此向上申请市级资金补助。

情况说明写得情真意切,数据也扎实。江辰认为此事关乎民生和环保,理应优先支持。他起草的拟办意见是:“此事涉及重大民生和环境保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优先考虑,请按程序转财政局提出意见,建议纳入近期城建资金调度会研究。”

他将拟办意见连同报告一起,送交王大海科长审定。

王大海看完,沉吟了片刻,拿起笔,在江辰的拟办意见上稍微修改了一下。他将“建议优先考虑”改成了“请财政局结合财力情况研提意见”,并将“建议纳入近期城建资金调度会研究”整句删掉了。

“江辰啊,”王大海放下笔,语气平和地解释,“龙潭镇这个事情我知道,确实该解决。但是,全市像这样等着要钱的项目太多了,个个都紧急。咱们提拟办意见,要考虑到全局的平衡,尤其是资金安排非常敏感。直接写‘优先考虑’和‘纳入近期研究’,容易给财政局和市领导造成被动,也容易让其他单位有看法。我们只客观反映情况,提出转办方向,具体如何决策,由业务部门和领导定夺。”

江辰看着被修改过的意见,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明白科长是从全局和机关运行规则出发,更加老成持重。但他同样清楚,这样不痛不痒的拟办意见,很可能让这份报告继续在文山会海中缓慢流转,而龙潭镇被污染的河水和群众的抱怨,却不会因此停止。

这是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理想化的“最优解”与官场现实中的“稳妥解”之间的差距。他的“守心”,在面对这种需要平衡和妥协的具体事务时,遇到了第一次考验。

他是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更高效、更贴近群众诉求的拟办意见,还是接受科长这种更符合官场惯例的处理方式?

这一刻,江辰意识到,攀登“仕途之巅”的道路上,不仅仅需要能力和原则,还需要领悟和掌握一种更为复杂的“平衡的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第一课,正以一种极其微妙的方式,在他面前展开。

他看着那份被修改过的文件,沉默了几秒,然后抬头对王大海说:“科长,我明白了。是我考虑不够周全。”

王大海满意地点点头:“明白就好,慢慢来。”

江辰回到座位,将科长的修改痕迹仔细看了一遍,记在心里。这不是屈服,而是学习。他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规则本身,更是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