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针对性训练(2 / 2)

陈默尝试将空间感知与潜伏结合,他能更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环境细节,从而选择最完美的潜伏点,并提前感知可能的威胁。赵铁柱则是最痛苦的,他庞大的体型和习惯性的大动作成了最大的挑战,没少挨老周的训斥,但他学得极其认真,一次次趴在水坑里、蜷缩在狭小的石缝中,努力将自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

训练中,陈雪会动用堡垒所有的监控和侦察手段(包括热成像)来搜寻他们,任何被发现的成员都将面临加练。在这种高压下,小队的整体潜伏能力飞速提升。

四、 爆破物使用:毁灭的艺术与精准

赵铁柱的专长,但他需要将个人的爆破艺术,转化为契合小队战术的精准工具。

训练场设在偏僻的山谷。赵铁柱需要根据陈默或陈锋提出的战术需求(如无声爆破门锁、制造定向坍塌阻断通道、瞬间瘫痪电力设备等),利用有限的、甚至是就地取材的材料,快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爆炸物。

“雷公,我要的是把这扇模拟的合金门锁炸开,但不能惊动二十米外的哨兵!”

“磐石,你需要多大的爆破当量,才能让这段隧道口塌方,刚好阻挡追兵五分钟?”

“阎王,如果遇到电子锁,这是我弄的小玩意儿,贴上去,延迟三秒,内部电路过载,保证安静!”

赵铁柱沉浸在爆炸的世界里,眼神狂热而专注。他不仅追求威力,更追求控制力。药量的计算、雷管的放置、导爆索的铺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其他成员则需要学习如何配合他,提供掩护、传递材料,并了解不同爆炸物的威力和特性,以便在实战中能有效利用爆破效果或规避伤害。

五、 应对检测设备:与科技的无声博弈

这是陈浩和陈雪主导的、最具技术含量的训练环节。

在一个模拟的“检测通道”内,布设了从“天神”商队缴获以及自行仿制的各种传感器——被动红外、震动感应、激光绊线、甚至模拟的生命体征探测仪。

小队需要在不触发警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通过。

老周传授传统反侦察技巧:寻找探测盲区,利用热源屏蔽材料(简陋但有效),控制体温和心跳,以及极其缓慢地移动以规避震动传感器。

陈浩则提供技术对抗手段:他改造了小型电磁脉冲装置(极短距离、一次性使用),可以暂时瘫痪部分电子传感器;制作了能够发射特定红外频率的干扰器,用以欺骗红外探测器;甚至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试图通过截获的通讯协议,模拟“己方信号”欺骗门禁系统。

陈默的空间感知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能提前“看”到那些肉眼和常规仪器难以发现的隐蔽传感器和绊线,为小队选择最安全的路径。但他也刻意限制自己的能力使用,鼓励队友依靠自身技能和装备解决问题,因为他无法保证在“鹰巢”内部,自己的能力不会受到干扰或需要用在更关键的地方。

训练是残酷的。失败是家常便饭。触发警报后刺耳的鸣响、代表“阵亡”的激光指示器光点、以及随之而来的总结与加练,成了家常便饭。汗水、疲惫、偶尔因失误而产生的摩擦,都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被放大。

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退缩。

每一次失败后的总结,每一次成功突破后的短暂喜悦,都在一点点地将五个独立的个体,熔铸成一个真正的整体。他们开始熟悉彼此的呼吸节奏,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一个手势就能完成战术的转换。

“利刃”小队,正在血与汗的淬炼中,逐渐开锋。他们很清楚,此刻训练场上多流一滴汗,多掌握一种技能,在未来的“鹰巢”之中,就可能多出一分生的希望,多出一分完成任务的可能。

地狱般的训练,仍在继续。而下一阶段的装备升级,也即将随着训练的深入,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