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解除,一切恢复“正常”。
家庭会议室内,气氛却比演练时更加严肃。陈默主持了本次模拟的复盘会。
“整体反应时间,比预案要求平均慢了十五秒。”陈默调出数据,“尤其是在双重警报叠加的初期,出现了约三秒左右的普遍性迟疑和方向混淆。”
陈建国点了点头:“前哨站那边,虽然我立刻下了命令,但”
李秀娟反思道:“我们后勤组对灭火器材的位置很熟,但在模拟烟雾中,行动速度还是受到了影响,而且……如果真的有毒烟,我们缺乏相应的防护装备。”
陈浩挠了挠头:“哥,能源故障模拟得太真了,我差点就去手动强启被‘损坏’的线路了,那可能会引发更大问题。我们需要更明确的故障代码区分真实和模拟吗?”
陈雪补充了情报视角:“通讯频道在最初三十秒内出现了信息过载,多个频道同时询问情况,影响了关键指令的清晰传递。”
一条条问题被摆在台面上。这次模拟,成功地将纸面上的应急预案,放在了现实的压力测试台上,暴露出了诸多细节上的不足:反应速度、心理素质、预案熟悉度、信息传递效率、甚至是对模拟与真实危机的辨别能力。
“问题暴露出来,是好事。”陈默环视众人,“这证明我们的演练是有效的。真正的危机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我们需要从这次模拟中吸取教训。”
他做出总结和部署:
“一,所有应急预案,必须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并增加不定期、无预告的突击演练频率,直到所有动作成为肌肉记忆。”
“二,优化内部通讯协议,明确危机时的指挥链和信息传递优先级,避免信道堵塞。”
“三,补充必要的应急装备,如防毒面具、更醒目的疏散指示标志等。”
“四,技术部门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模拟训练系统,既能有效模拟危机,又要避免对真实系统造成干扰或误判。”
这次内部危机模拟,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它像一次精准的体检,查出了堡垒肌体深处潜藏的、在和平时期不易察觉的“隐疾”。
家人们的神情凝重,却没有任何气馁。他们知道,每一次这样的演练,每一次对问题的修正,都是在为未来可能到来的、真正的生死考验,增加一分胜算。
堡垒的坚固,不仅在于铜墙铁壁,更在于身处其中的人,那颗时刻准备着、并不断自我锤炼的坚韧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