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军功武备,则当以强汉盛唐最为煊赫。
然则即便强汉盛唐,亦不过将匈奴驱逐漠北,击溃 施以羁縻。
终究未能根除北疆胡患!
此刻大周三十万铁骑与中原三十万雄师见证下,奚王萧干携奚族、室韦、蒙兀等部三十万联军卸甲归降!
漠南漠北胡人青壮,十之 尽在于此!
柴皓已迈出平定北疆最关键的第一步!
张叔夜、岳飞接旨,命尔等率十万大军押解胡虏降卒南归,自雁门关入河东,分置各矿场工坊。所需物资可直接向李纲、李若水二位宰辅申调。
柴皓嘉勉杨再兴后,对阶下囚萧干未置一瞥,径自向二将颁令。
三十万降卒南迁事关重大,若放任逃窜必为边患。故特遣张叔夜统军十万严加押送。
张叔夜乃文武全才之帅臣,忠直刚毅;岳飞谋略冠绝诸将,沉稳持重。以此二人统兵押运,足保降卒安然入中原为役。
张叔夜曾主政地方,理政之能尤胜军略。入雁门关后,自可协调河东各州府,将这批劳力妥善分派矿场...
臣张叔夜领旨!
末将岳飞领旨!
二将肃然接旨,深知此任干系重大。三十万胡虏南迁中原,经年累月矿役消磨,不消十载便会血性尽失。其部族传承,终将湮灭于岁月长河。
如此一来,既能彰显大周不杀降俘、以劳役代死的仁德,又能为大周543的经济发展输送充足的劳力与煤炭资源。
最关键的是,短则十年八年,长则二三十年,当这些漠北青壮逐渐消逝在岁月长河中,他们背后的漠北各部也将随之湮灭。
仿佛从未存在过!
柴皓确信,这些漠北丁壮甚至会对此甘之如饴。
漠北的生存环境自古比中原更为严酷。
每逢暴雪寒冬,牲畜冻毙,便有无数人饿殍遍野。
即便风调雨顺,牲畜也可能因疫病或狼群锐减。
游牧生计远比农耕脆弱——所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正是如此。
这些漠北人并非如世人想象般终日啖肉饮酪。
多数时候,他们舍不得宰杀牲畜,仅以乳酪充饥,佐以经年累月的陈旧肉干。
正因如此,即便中原强盛,漠北部族仍要冒险南下劫掠。不打草谷,便难存活。
看似凶悍的漠北部族,实则生存远比中原百姓艰辛。
遭遇大雪灾时,部族老者常自行出走,将有限口粮留给青年。
但若归顺大周,纵使劳役繁重,却能三餐饱腹。
毕竟,欲驱马驰骋,先需饲以草料。
唯有让这些劳力吃饱,才能挖出更多煤炭。
如今大周工商业腾飞,煤炭需求与日俱增!
为确保供应,饮食上绝不克扣。
对底层漠北丁壮而言,每日温饱已足慰平生。
至于劳作?
在漠北时,他们终日与天争、与狼斗、与异族厮杀。
而大周的劳役,于他们反似天堂!
此乃柴皓谋略的精妙所在。
古往今来,唯他这位大周天子方能成就如此局面!
轰隆马蹄震彻草原,三十万大周铁骑正分兵疾进。
岳飞与张叔夜率领十万步骑兵马,押解着归降的三十万奚人室韦联军战俘,浩浩荡荡向南行进,直指雁门关。
抵达雁门关后,岳飞将统领十万大军协助文官张叔夜,把这三十万青壮劳力分派至河东路太原府等地的各处矿场。
如今河东路各矿场昼夜不停开采,仍难以满足大周日益增长的需求。先前在矿场服役的女真、渤海等金国降俘,已有不少因过度劳累而亡。
这三十万漠北壮丁的到来,将有效缓解河东路矿场的劳力短缺问题。
为何不征调大周百姓服劳役,或雇佣百姓做工发放工钱?只因大周子民个个珍贵,理当投身于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从事技术性工作。至于这些体力活,自然要仁慈地留给大周的敌人们谋条生路...
在岳飞、张叔夜率军押送俘虏南返后,柴皓也着手安排剩余二十万步骑。他分出十万兵马,由被俘的奚王萧干等部族首领引路,直捣漠北各部老营,将其留守的老弱妇孺尽数清点,迁往大周边境或内地。
其中已无威胁的老弱被安置在长城之外,从事羊毛采集工作。同时迁移部分大周百姓出关,分配草场田地,让他们半耕半牧,并向漠北老弱学习羊毛加工技艺。如此既避免白养闲人,又能为大周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