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神情庄重,赵鼎的威名他早有耳闻,这位因弹劾蔡京而罢官的名臣,令他由衷钦佩。
如今赵鼎受大周天子柴皓召见,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张择端听闻此事,心中欣喜不已!
朝堂之上有英明神武的柴皓坐镇,贤臣李纲、李若水辅佐,如今又得赵鼎相助,大周可谓明君贤臣齐聚!
面对赵鼎的询问,张择端恭敬答道:回禀赵相,此画作者正是当今天子。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一年前,天子在江南大展身手后,曾白衣游历汴梁。
那时我是赵宋翰林画院的画师,那位荒唐的徽宗皇帝为粉饰太平,命我随行描绘汴河盛景。
我深知赵宋所谓的太平不过是假象,花石纲与苛捐杂税令民不聊生,四方 不断,何来太平?
作为画师,本应描绘真实,而非粉饰太平,当时我实在不愿动笔。
就在此时,一袭白衣的陛下出现了!
听闻徽宗要我粉饰太平,陛下当即大笑三声,讥讽道:自古哪有强令画太平之理?若天下真太平,画师自会执笔!
那时陛下尚为幽州王,但这一句话已尽显明君气度!
张择端眼中光彩更盛:如今陛下让我亲眼见证太平盛世,作为画师,我理应用画笔记录这盛世景象!
这也印证了当年幽州王、如今陛下的话——天下太平时,画师自会描绘太平!
当年陛下说:天下太平,自有画师来画这盛世!
如今天下太平,我等画师自会来画这盛世!
这两句话从张择端口中说出,铿锵有力。
第一句出自当年白衣游汴梁的柴皓之口,原为讽刺徽宗赵佶粉饰太平之举,却蕴含着永恒真理:
太平盛世不由权贵定论,而应由天下百姓评判。
唯有百姓认可的太平,才是真正的太平。
作为青史留名的画师,张择端自有风骨。他笔下呈现的盛世景象,比历史上的清明上河图更显繁华壮阔。
因为这完全是他发自内心、有感而作的倾心之作。
不同于原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是赵家皇帝命张择端所作,因此他倾注了满腔热忱!
更何况,如今大周的盛世气象,远胜赵宋十倍!
一旁的赵鼎听完张择端这番话,也不禁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精光。
尽管年事已高,但此刻赵鼎的双眸却炽热如火,丝毫不逊于年轻人的激昂!
张择端提及的往事,赵鼎也曾有所耳闻。
如今亲耳听他说起,赵鼎不由抚须沉吟,心中赞叹。
能说出“天下太平,自有画师现世”之人,其胸怀气度,岂是寻常之辈可比?
如此豪杰,难怪能在短短两三载间横扫四方,缔造这般恢宏帝国!
自古开国君主,无不是十年征战,十年治国,再十年休养生息,方能开创盛世,使新朝威名深入人心。
而大周新朝与当今天子柴皓,仅用两年便 赵宋,荡平金国西夏,打下两万里疆土,更在极短时间内让柴皓的圣名与新朝盛世传遍天下。
万民皆以生逢此世为荣,无不庆幸得遇如此盛世!
赵鼎自江南乘船北上,沿途所见城镇生机勃勃,远胜赵宋当年。
昔日赵宋表面繁华,实则压榨百姓,民不聊生,荒田遍野,匪患四起。
江南有方腊,淮西有王庆,河北有田虎,京东有梁山,四大寇横行,更有洞庭杨幺、钟相等群盗肆虐。
其余小股流寇义军,更是多如牛毛!
大周立国后,仅派偏师征讨赵宋余孽,未对其余山贼水匪大动干戈。
然而,奇迹发生了——江南匪患竟在短时间内销声匿迹!
连洞庭巨寇杨幺、钟相也消失无踪!
只因大周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苛捐杂税尽除。尤其对金国一战大胜,抄没赵宋权贵家财,国库充盈。
柴皓未私藏财富,而是大兴营建,广修基建,使财富流通于市井,惠及各行各业。
在大周为民,日子堪比赵宋小地主,谁还愿落草为寇?
毕竟,追随匪首的多是走投无路的农民。
天下太平,谁还愿过那刀口舔血的日子?
像杨幺、钟相这般心怀不轨的大寇?
他们的结局比田虎更为凄惨。
田虎好歹是被生擒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