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 第85章 就在赵家父子勾心斗角之际——

第85章 就在赵家父子勾心斗角之际——(2 / 2)

忽听殿外传来急报:启禀太上皇,汴梁遣使求见,说是奉了官家旨意。

赵佶眉头紧锁:桓儿派人来作甚?

前脚刚收到柴皓军报,后脚儿子赵桓的使者就到了。这般凑巧,必是与柴皓之事有关!

就说朕龙体欠安,不见!

赵佶断然回绝。

不多时宦官又匆匆来报:启禀官家,来使说奉了圣命,要迎太上皇回京调养。还带了两万精兵沿途护卫。若太上皇不允,他们便要入行宫贴身护驾了!

此言一出,赵佶霎时面如土色。

这哪是请安问疾?分明是料到他会拒绝,特地派兵来!

若敢不从,这些兵马就要强行他回京!

逆子!好个逆子!

对付不了柴皓,倒学会算计亲爹了!

赵佶气得浑身发抖,额角青筋暴起。

可除了破口大骂,他竟不敢直言拒绝。

当初赵佶南下时,对外宣称自己中风了。若不回京,赵桓这个逆子派兵前来,恐有不测之祸。

皇家自古无情,赵宋开国便有斧声烛影之事。倘若赵佶突然暴毙,赵桓大可宣称太上皇因中风后遗症发作而亡。毕竟宋哲宗二十余岁病逝,宋神宗三十余岁驾崩,赵佶活到四十多岁才死,世人自然深信不疑。

念及此处,赵佶颈后一凉,挥手道:宣使者进殿。

赵佶虽在江南暂得安稳,身边却仅有童贯的数千胜捷军可用。江南兵马缺额严重,不堪大用,且未必肯听命于太上皇。如今赵桓派两万大军前来,赵佶已无拒绝余地。

不久,汴梁使臣步入行宫大殿。

臣新任御史中丞秦桧,拜见太上皇!

只见一位三十出头的中年男子,身着红袍,向赵佶行礼。此人正是新帝赵桓派来的使者,新任御史中丞秦桧。

秦桧时年三十五岁,此前历任太学学正及地方县令。比起三十岁便官至吏部侍郎的李若水,秦桧可谓仕途坎坷。此次升任御史中丞,全因赵桓需胆大之人率兵面见太上皇。若太上皇抗命,或将兵谏相逼。

满朝士大夫皆视纲常伦理为重,无人愿接此等差事。唯有秦桧挺身而出,从此由默默无闻的太学学正,一跃成为手握实权的御史中丞。

秦桧,皇帝遣你来,有何话说?赵佶沉声问道。

赵佶望着陌生的秦桧,心中涌起 更迭的凄凉,脸色阴沉道:你来作甚?

秦桧从容抬头,嘴角噙着莫测笑意:微臣奉新君旨意,特来恭迎太上皇启程。

启程?赵佶浑身一震,龙袍下的手指微微颤抖。莫非那逆子记恨当年金兵压境时自己传位的旧怨,竟要......

孽障!赵佶拍案而起,冕旒剧烈晃动,莫非他要效仿斧声烛影?还是预备了鸩酒白绫?

童贯当即横眉怒喝:秦桧!尔安敢口出狂言!

秦桧不疾不徐地整了整袍袖:太上皇明鉴,陛下是请您移驾汴梁共商国事。如今柴逆猖獗,山河飘摇......

殿内霎时死寂。赵佶面皮抽搐,半晌才从牙缝挤出话来:朕既已禅位,自有皇帝主持朝纲。江南水土养人,朕要在此静养。

赵佶见对方并非要取自己性命,便打消了回京的念头。

谁料秦桧忽然笑道:临行前陛下特意嘱咐,说日夜思念太上皇,命微臣务必护送您回京。若太上皇担心路途劳顿,臣此番带了两万精兵,足以将您的銮驾稳稳抬回汴梁。

这话分明是在说:太上皇回也得回,不回也得回!

赵佶听罢暗自叹息。

这逆子定是见朕在江南过得舒坦,心里不痛快!

可眼下形势比人强,两万大军围住行宫,童贯那几千胜捷军根本抵挡不住。若真动起刀兵,乱军冲进行宫,自己怕是要提前归西了。

思量再三,赵佶只得颔首:备驾吧,朕随你们回汴梁。

终究逃不过命运安排,徽钦二帝注定要绑在一起。否则史书上靖康之耻的戏码,可就不够精彩了。

就在赵家父子勾心斗角之际——

太原城头,柴皓正俯瞰着这座刚经历战火的城市。连日来,各州各县的使者络绎不绝,反倒让这座残破的城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使者中,既有已归顺地区的官绅代表,也有新投诚的州府官员。众人齐聚太原,免不了要畅谈一番。

咱们黄河以北的百姓能遇上幽州王这样的明主,真是祖宗积德啊!

谁说不是!金兵南下时,赵宋朝廷畏敌如虎,不想着收复失地,只顾着南逃议和。老官家装病跑路,新官家更是烂泥扶不上墙!最后还要割地赔款,把中原的脸都丢尽了!要不是幽州王挺身而出,咱们早被金人的铁蹄踏成齑粉了!

说得在理!不过现在再叫幽州王可不合适了。如今大王的威名远播,燕赵、河北、河东、京西数千里疆土尽在掌握,整个北方半壁江山都是大王的!以大王的天命所归,该登基称帝了!到时候北伐金国,南征赵宋,一统天下!

正是这个道理!大王仁德布于四方,威名震慑寰宇,金人闻风丧胆,赵宋瑟瑟发抖!此时不登基更待何时?

说起来,这天下本就该是柴家的!当年太祖皇帝从孤儿寡母手中......

那赵宋昔日何等卑劣,陈桥 ,欺凌大周幼主寡母,篡夺江山,根基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