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侍奉王爷与帝姬。(2 / 2)

……

汴梁城内,赵桓得知柴皓运走粮草后竟按兵不动,顿时暴怒:“混账!朕给了他这么多粮草,撑死这柴贼都够了!他竟敢抗命不出兵!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 之徒!”

与此同时,金军大营中,元帅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亦是怒不可遏。完颜宗望冷声道:“这柴南蛮竟敢在我十几万大军眼皮底下,两次大摇大摆从汴梁运走粮草,还故意从我军阵前经过!简直嚣张至极!本帅读遍中原史书,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猖狂之人!”

完颜宗翰同样怒火中烧:“这柴南蛮实在可恨!既不战也不退,驻军在我后方牵制,逼得我军不得不分兵防备,无法全力攻打汴梁。更可气的是,他借着我们的兵威,反倒从宋廷手里 了数十万石粮草!我大金损兵折将围攻汴梁,倒让他捡了个大便宜!”

他征战多年,从辽东打到西夏,所向披靡,何曾打过这般憋屈的仗?柴皓第一次运走十万石粮草已令他恼火,第二次竟又拉走五十万石!即便按一车十石计算,也需要五万车次,而汴梁城中根本凑不出这么多马车。完颜宗翰越想越气,几乎咬碎钢牙。

同一批马车来回奔波,才将这批粮草尽数运完!

汴梁城西,金军正与赵宋激战。

而城北的柴皓,却毫无顾忌地派兵一次次运走粮草!

这般行径,岂止是嚣张?

简直视金国十万铁骑如草芥!

完颜宗翰怒火中烧,心中憋闷难平!

“两位大帅,末将以为,那柴南蛮定是因宋廷此前防贼般的态度而恼怒。如今他一边索要粮草,一边按兵不动,或许本就无意救援赵宋,反倒想借我军之手攻破汴梁,灭了赵宋。他不过是在赵宋覆灭前捞些好处罢了。我军正可趁此机会,全力攻城,速破汴梁!”一名金军大将向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进言。

“不可!”完颜宗望当即否决,“柴南蛮诡计多端,此举或许是故意迷惑我军!若我军全力攻城,他忽然从背后突袭,我军腹背受敌,必吃大亏!”

他两次败于柴皓之手,一次智谋,一次勇力,如今对柴皓的警惕已至极致,比慎重勇者更甚!

完颜宗翰亦点头赞同。虽只与柴皓交手一次,但他深知此人绝不简单。二人一致认为,柴皓此举必有深意,定是针对金国的阴谋!

“传令前军加紧攻城,早日破城。但主力仍需防备柴南蛮!”

然而,牟驼岗大营中的柴皓,却毫无出兵之意。他早已洞悉全局,知晓种师道的西军及淮南等勤王军即将抵达。以金军目前的攻势,在西军主力到来前,绝难攻破汴梁。

既然如此,柴皓何必为赵桓与金军死拼,徒耗兵力?

他并非不战,只是不战无谓之仗!

赵宋君臣亦不可信。若柴皓令将士在汴梁城下与金军血战,两败俱伤,以赵宋君臣的秉性,极可能趁虚而入,下诏勤王军剿灭柴皓!

毕竟,这是一个连“联金灭柴”都能做得出的朝廷。

柴皓驻军牟驼岗,牵制金军主力,使其无法全力进攻汴梁。

赵宋朝廷送来粮草,他便收下,这本就是朝廷应给的补给。

柴皓麾下五万河北勤王义军,虽起初战力不高,略显松散,但人人皆因汴梁危急,自发汇聚而来,欲为救国尽一份力。

然而,赵桓、吴敏等君臣为节省钱粮,不愿供应军饷,竟将这些义军斥为流寇!

此举寒了十万男儿之心!

半数将士当即哗变散去,真回河北做了山野流寇。

另一半不甘背负贼名,仍追随柴皓。

只是,他们已不再是勤王义军,而是幽州王柴皓麾下的幽州军!

其中五千精锐被选入新组建的骑兵,余下四万五千人编为步卒。

无论骑兵步卒,皆是有血性的好男儿!

柴皓自当为他们向赵宋讨个公道!

这些粮草,不过是开始罢了!

此刻,牟驼岗大营中,柴皓正将赵桓送来的五十万贯钱分赏全军。

不分新兵老兵,不分骑兵步卒,亦不论将领士卒,人人有份。

八万将士,每人分得六贯有余。

众将士皆面露喜色,尤其是河北新军,眼中尽是狂热与崇敬!

他们千里迢迢赶来救汴梁,粮尽求援,却被朝廷斥为流寇,断粮逼散!

不甘之下投奔柴皓,即便粮草紧张,柴皓仍接纳他们,供以热食!

他们自知战力不济,可柴皓从朝廷索来钱粮,却一视同仁,分毫不差!

如此厚待,宋军之中何曾有过?

往日上官不克扣已是万幸,哪会公平犒赏!

一名河北禁军老兵,素来爱护士卒,威望颇高,此刻捧着沉甸甸的六贯钱,面色涨红,突然振臂高呼:“河北的兄弟们!你们是谁的兵?吃谁的粮?领谁的饷?”

柴皓身后,五万来自河北各地的官军齐刷刷单膝跪地,右拳抵胸,目光炽热地望向他的身影。当幽州王的兵!领幽州王的饷!吃幽州王的粮!震天吼声撕破云霄,铠甲与粗布衣衫混作一片,锈迹斑斑的朴刀映着冬日残阳。

誓死效忠幽州王!

声浪在汴梁城外翻滚,这群汉子眼眶发红——他们中有禁军逃卒,有抡惯锄头的乡野农夫,有提着柴刀就敢追砍金兵的江湖客。半数人连片铁甲都凑不齐,可那攥着草绳束腰的指节,个个绷得发白。

柴皓抚过腰间刀柄。他认得这士气,当年在幽州城头,八百死士就是这般眼神。如今五万双靴子踏着冻土,哪怕前方是铁浮屠重骑,这些男儿也会用牙齿撕开敌阵。

朝廷的账簿算得精明:西军值十万石粮饷,河北义卒只配得半碗馊粥。可谁还记得?正是这群乌合之众顶着金人铁蹄,用门板当盾牌杀出血路。当开封府紧闭城门时,是他们把妻儿口粮塞进包袱来勤王!

整军!柴皓突然暴喝。

五千名会骑驴的庄稼汉被拽出队列,他们摸着分到手中的战马缰绳,像摸着祖传的玉璧。远处传来铁匠铺的叮当声——那些被官府称作的朴刀,正在重铸成真正的兵刃。

柴皓麾下四万五千名新兵与幽州铁骑同吃同住,享受同等军饷待遇。当犒赏发放时,这些河北将士原以为无功不受禄,最多分得几十文钱。

然而柴皓打破常规,将五十万贯平均分配,每人获得六贯钱。立功的幽州铁骑和敢战士另有厚赏,阵亡将士也获得额外抚恤。这份入伍红包令五万新军热血沸腾。

这些曾被朝廷轻视的河北男儿,在柴皓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向主帅庄严行礼。柴皓望着这群燕赵子弟,深知他们经过整训必将成为不逊西军的精锐之师。

这笔来自赵桓的五十万贯军费,不仅换得五万将士的誓死效忠,更让柴皓实现了以敌资养我兵的战略意图。燕赵男儿的血性与忠诚,正在柴皓帐下重焕光芒。

柴皓心中暗自庆幸,多亏赵桓君臣的昏聩之举,才让他如此顺利地赢得了五万将士的誓死效忠。

此刻,望着单膝跪地的五万雄师,柴皓忽然想起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王者,并非仅凭自身登临高位,而是让众人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

众将士平身!柴皓抬手示意,尔等不负孤,孤必不负尔等!

待将士们起身后,岳飞、樊瑞、吕方、高宝等新编骑兵将领上前拱手:新军骑兵已整编完毕,请大王赐名!

柴皓目光扫过众将,最终停留在岳飞身上。这位历史上的名将,一生忠义,却遭昏君奸臣所害,含冤留下天日昭昭四字。如今既得岳飞效忠,柴皓决意改变其命运,让他成为如郭子仪般的传奇名将。

一个响亮的名字已在柴皓心中酝酿成形......

就叫背嵬军。柴皓郑重宣布,背负巍峨,不动如山!

这个命名别有深意。历史上岳家军中最精锐的背嵬骑兵,曾创下以五百骑破十万金军的传奇。郾城、颍昌、朱仙镇三战,背嵬军屡破金兀术的铁浮屠,成就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如今这支新军,必将再续传奇!

在岳飞的统帅下,背嵬军本应成为收复河山、 中原的钢铁劲旅。

可惜这支铁军未曾在沙场败北,却倒在了朝堂暗箭之下。

赵构畏惧岳飞北伐功成,秦桧执意屈膝求和,最终英雄含冤 亭。

为防背嵬军心念旧主,赵构将其尽数拆散,编入张俊麾下。

这支浴血护国、未尝败绩的铁血之师,就此湮没于历史尘埃。

如今柴皓当世,必不让 亭悲剧重演。

更不容背嵬军如昙花凋零,消散于岁月长河。

既然岳飞已投效柴皓帐下,

柴皓决意提前打造这支传奇劲旅,

遂将这支由岳飞统领的新建铁骑,正式命名为背嵬军。

听闻此名,岳飞心头蓦然震颤。

冥冥中似有血脉共鸣,仿佛此名天生就该属于这支雄师。

虽历代皆有背嵬军之名,

但岳飞深信,这支由柴皓赐名、自己统帅的背嵬军必将独步天下。

岳飞、高宝、樊瑞、吕方等将领,皆领会此名深意与柴皓厚望。

二字寓意深远:

既可解作背负巍峨山岳的盖世勇士,

亦指为统帅背负酒囊的贴身亲卫。

自古背嵬军皆为统帅心腹劲旅,

其地位堪比柴皓亲军羽林卫。

仅此命名,足见柴皓视岳飞等河北敢战士如腹心。

背嵬军全体将士,拜见大王!

岳飞单膝跪地,年轻面庞写满坚毅与感激。

军中不论私谊,

以新投之身得统万骑精锐,

更获与羽林卫比肩的殊荣,

令这位昔日的十人队长心潮澎湃。

两个月光阴流转,岳飞已从一名普通将领晋升为统率万骑的一军主将!

纵使以岳飞沉稳的性情,此刻也不免心潮澎湃。

柴皓之所以任命岳飞执掌这支新编骑兵,既非单纯因其青史留名的宿命,也不仅出于同门之谊。

真正关键的,是岳飞用实实在在的战功铸就的资历。

南征途中,岳飞率领千名敢战士接连收复失地,剿灭多支金国留守部队。

汴梁城下那场风雪夜战,虽柴皓战果最为丰硕,却将功劳尽数转赠张清。

而岳飞以斩杀百余金骑的战绩位列第二!

正是这般赫赫军功,让岳飞当之无愧地坐稳了主将之位。

至于张清,因其本就担任天羽军主将,柴皓便以其他封赏代替了转赠的军功。

此刻岳飞单膝触地,以背嵬军主将身份郑重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