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现代神侦探古代小捕快 > 第4章 古画迷踪案之印里乾坤

第4章 古画迷踪案之印里乾坤(1 / 2)

林小乙“画中藏谱,谱中有路”的假设,如同一道强光,刺破了案件的重重迷雾,也为县衙的众人指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调查方向。然而,假设终究是假设,需要坚实的证据将其变为通往真相的阶梯。

接下来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吴文闭门不出,凭借着对古籍和音律的深厚功底,日夜不停地翻译那本焦黑的残谱。工尺谱的解读本就繁琐,加之年代久远,字符模糊,更是难上加难。郑龙则动用了所有关系,在平安县的文人雅士、乃至寺庙道观的清修客中,秘密寻访可靠且精于琴艺之人,以备验证之需。

而林小乙,则将自己关在了那间堆满证物的厢房里。他的面前,是那片承载着题跋和残印的画绢,以及吴文初步整理出的几段最为清晰的琴谱旋律。赵雄特批了更多的灯油,让他可以彻夜钻研。

高逸的灵魂在此刻高度专注。他知道,一幅用于隐藏信息的地图,尤其是与音乐关联的地图,其载体——《秋山问道图》本身,必然存在着比题跋年代更隐秘的标记。那些看似随意的皴法、苔点、水纹,甚至云气的勾勒,都可能暗藏玄机。

他尝试着将琴谱的节奏与画绢上残存的山水走势对应。旋律高昂处,对应山峰?低沉处,对应山谷?节奏急促处,对应险滩?然而,仅凭这一小块残片,信息量实在太少,尝试了几种组合,都感觉似是而非,难以形成一条连贯的“路径”。

“不对……一定还有别的线索。”林小乙喃喃自语,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半枚残印上——“墨”字与“轩”字的一角。这枚印,是已知的、与画作直接相关的、除了题跋文字外的另一个信息源。

“印……”他心中一动。高逸前世接触过不少利用微雕、暗记技术隐藏信息的案例。一枚印章,除了印文内容,其本身的位置、数量,甚至印泥的成分,都可能传递信息。

“吴大哥!”他拿起画绢,找到正在对着灯光比对琴谱音律的吴文,“这片绢帛,除了这半枚印,能否……能否用别的法子,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隐藏的印记?比如……用拓印?或者,用药水试试?”

吴文从乐谱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我正有此意。这片绢帛质地紧密,色泽沉暗,确实有可能掩盖了其他印记。”

说干就干。吴文取来上好的油烟墨和质地绵薄坚韧的宣纸,用小型喷壶将画绢均匀喷至微潮,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上去,用专业的拓包,蘸取少量墨汁,由中心向四周,力度均匀地轻轻捶拓。

林小乙屏息凝神在一旁观看。

起初,拓印显现的,依旧是那片模糊的山水和那半枚已知的残印。但随着吴文一遍遍细致地加深拓印,在画绢的边缘、以及一些原本看似空白或只有淡淡墨染的地方,数枚极其浅淡、甚至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朱红色印记,如同幽灵般,缓缓浮现了出来!

“果然有!”吴文低呼一声,手下更加谨慎。

林小乙的心脏狂跳起来。这些隐藏的钤印,大小不一,印文也各不相同,但风格都透着一股刻意模仿宋元却又略显板滞的气息,与那半枚“墨轩”残印如出一辙!

最终,拓纸上清晰地呈现出了四枚完整的隐藏印章,加上原本那半枚,共计四枚半。印文分别是:

1. “墨海拾遗”(位于画绢左上角)

2. “金石同寿”(位于画绢右下角)

3. “五音鉴心”(位于画绢正中偏下)

4. “问道于盲”(位于画绢左侧边缘)

以及原本那半枚——“xx墨轩”(“墨轩”二字清晰)

“墨海拾遗……金石同寿……五音鉴心……问道于盲……”林小乙低声念诵着这些印文,大脑飞速运转。这些印文看似是文人雅士常用的闲章,但出现在这幅隐藏着巨大秘密的“假画”上,绝不可能仅仅是风雅之作。

“墨……金石……五音……”他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关键词。“墨”与案发现场的特殊墨点,以及“墨轩”印隐隐呼应;“金石”可指钟鼎碑刻,亦与坚固、永恒相关,或许暗示地点?“五音”更是直接指向宫商角徵羽,与琴谱完美契合!

“吴大哥,您可曾听说过,历史上有哪个文人结社,喜好用这类印文,或者与‘墨’字密切相关?”林小乙急切地问道。

吴文皱眉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那些拓印上划过:“带‘墨’字的结社……历史上倒有不少,如‘墨香社’、‘墨禅会’之类,但规模多不大,记载也语焉不详。如此系统地在画作上钤盖隐藏印记……其组织性似乎很强。”他走到墙角的书架旁,翻找起一些地方志和文人笔记类的杂书。

时间一点点过去,林小乙盯着那些印文和旁边的琴谱,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他将“五音鉴心”印与琴谱联系,将“金石同寿”与可能的地点联系,但依旧缺乏一个统一的逻辑,将它们串联成有效的指令。

就在这时,吴文发出一声轻咦,拿着一本纸页泛黄的《云州府志·杂录篇》走了过来:“小乙,你看这里有一段记载……前朝末年,云州一带曾有一自称‘墨社’的文人团体,成员多为不得志的文人、隐士,常以金石书画自娱,据说其对古墨、古琴尤为痴迷,行事隐秘,后因卷入一桩……‘悖逆案’而星散。记载仅此寥寥数语,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