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下发现的青砖灶台痕迹和炭化木屑,如同在迷雾中点燃了一盏灯,为案件指明了新的方向。凶手或其同伙,必定在案发前长时间潜伏在桥下,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熟悉桥下环境、有能力避开旁人耳目、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并且——很可能懂得一些基本的土木或破坏技巧。
赵雄立刻调整侦查重心,下令围绕“永安桥”周边进行地毯式走访,重点询问近期是否有可疑人员在桥附近徘徊、停留,特别是雨前那几日。同时,排查全县范围内,近期行为异常、尤其是有土木工匠背景或与“济世堂”、学宫可能有牵连的人员。
衙役们倾巢而出,平安县的大街小巷再次被官差的身影充斥。林小乙这次被编入一个由老捕快带领的小组,负责走访桥西岸的几户零散人家和一家小小的茶水铺。这对他来说,既是参与,也是一种更贴近市井的历练和观察。
雨水冲刷过的道路依旧泥泞,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不安。林小乙跟着老捕快,一户户敲门,重复着类似的问题:“老人家\/大哥\/大嫂,前几天下雨前,可曾见过有生人在永安桥那边转悠?尤其是桥底下?”
大部分居民都摇头表示没注意,或者说下雨前谁都行色匆匆,无暇他顾。直到他们走到河边那座孤零零的、用茅草和旧船板搭成的窝棚前。里面住着的是个以在河里打鱼摸虾为生的老鳏夫,人都叫他姜老拐。
姜老拐耳朵有点背,衙役问了好几遍,他才听明白。他歪着脑袋,浑浊的眼睛努力回忆着,咂巴着嘴说:“官爷……你们这么一说……好像……好像是有点印象……”
林小乙立刻竖起了耳朵。
“就……就在下雨前两天吧,”姜老拐慢吞吞地说,“天擦黑的时候,俺划船回来,好像瞅见桥墩子底下有个黑影,猫在那儿,不知道鼓捣啥……俺还以为是捡破烂的,没在意。”
“看清长相了吗?是高是矮?穿的什么衣服?”老捕快赶紧追问。
姜老拐努力想了想,摇摇头:“天暗,看不清脸……个子嘛,不算高,挺壮实的……穿的……好像是件深色的短褂,具体啥颜色记不清了。”
深色短褂,壮实,不算高。这是一个模糊但宝贵的体貌特征。
“除了那天,之前或之后还见过吗?”
“之前……好像也见过一两次,也是傍晚时候,在桥那边晃悠,但没这次离得近。”姜老拐补充道。
离开姜老拐的窝棚,林小乙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画像。一个体格健壮、熟悉河边环境、可能在雨前多次踩点并最终在桥下潜伏的人。
与此同时,其他几路走访的衙役也陆续带回了一些零碎的信息:有菜农说雨前见过陌生人在桥头张望;有更夫说那几夜好像听到桥那边有轻微的异响,但雨声太大,不敢确定。
这些信息碎片汇聚到赵雄那里,结合钱友德审讯中提到的“按计划行事”,以及李道明信中提及的“学宫内鬼”,一个可能性浮出水面:州府来的赵奎和孙铭可能是策划者和指挥者,但在平安县,一定有一个具体的执行人!这个执行人,很可能就是那个潜伏在桥下的壮实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