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往事如风(1 / 2)

正午的北平,阳光刺眼。

秋老虎做着最后的挣扎。

胡同里,孩子们赤脚追逐打闹。

老人摇着蒲扇闲聊“日本投降了”的喜讯。

小贩推车叫卖豆腐,主妇攥着纸币在菜摊上讨价还价。

茶馆门口,文人争辩报纸,说书人正讲十面埋伏,茶客们听得入神。

街角,乞丐蜷缩在阴影里,眼神空洞。

这座城,还带着战后的疲惫,在烟火气中慢慢咀嚼着和平的滋味。

一阵摩托车的轰鸣声,在和家旧货铺门前引人注目。

和尚骑着摩托车,停在自家铺子门口。

此时,店内的一众人员,瞬间都把目光锁定在和尚身上。

乌老三看见门口骑摩托车的姐夫,立马放下手中的钢笔,绕过柜台,小跑至和尚身边。

一脸新奇的乌老三,围着摩托车打转。

他的手也没闲着,时不时抚摸,敲击摩托车油箱,车灯。

和尚骑在摩托车上,享受自己小舅子的崇拜。

“三儿,摩托车俊不俊?”

乌老三,拧动已经熄火的摩托车油门,他一脸羡慕的表情回话。

“姐夫,摩托车是咱家的?”

和尚笑嘻嘻,从摩托车上跨下来。

“多新鲜呐,不是爷们的,我能开回家?”

闻言此话的乌老三,一个抬腿,跨上摩托车。

坐在摩托车上的他,满脸期待的表情看向自己姐夫。

“带我溜一圈~”

两人的目光此时全放在摩托车上。

和尚对着坐在摩托车上的小舅子,摆了摆手,示意他往后坐坐。

随即他一抬腿,骑在摩托车上,钥匙一拧,开始蹬打火棍。

支着一条腿的和尚,双手握在车把上,左腿连蹬七八下打火棍。

摩托车的轰鸣声再次响起。

和尚回头看向后座上的小舅子。

“坐稳了~”

一句话过后,摩托车转向掉头,轰隆一声窜老远。

店门口的客人们,看着一骑绝尘消失不见的摩托车,议论纷纷。

坐在澡堂子门口晒太阳的鸠红,看着消失在街上的摩托车,不屑一顾的嘀咕一句。

“臭显摆什么~”

没等他嘀咕完,一辆挎斗三轮摩托车,从远处驶来。

当他看清,摩托车上的几人时,脸上不自觉露出,几分羡慕之情。

“几个王八蛋,屎壳郎变季鸟了~”

余下两个小时内,南锣鼓巷整条街,就看到两辆摩托车时不时路过。

临近晌午,和尚骑着摩托车,去切面铺买面条。

切面铺最初在清代专营馒头、花卷等蒸食,后逐步增加面条吃食,外带卖生面条,店铺因此得名。

北平餐饮界,酒楼餐厅,打眼一瞧就知道什么档次。

这年头餐饮店,门头会挂幌子。

所谓的幌子,又称“招旗”,是古代商铺、客栈或酒家用来吸引顾客的标志物。

幌子就是告诉食客,本店能做哪些菜,属于什么档次的饭店。

一个幌子,就是所谓的二荤铺子。

店内只做有限的几个菜,提供酒水。

两个幌子,代表店内,一般的煎炒烹炸都能做。

店门口,要是挂了四个幌子,那就代表了这家饭店,经营一个完整菜系。

酒楼要是挂六个幌子,代表店内精通两个大菜系。

切面铺,就是比二荤馆还小的店。

店内售卖,简单的面食,如杂酱面,捞面,烩面。

客人也可以买生面条,回家煮。

骑着挎斗三轮摩托车的和尚,跨斗里装了一大盆生面条。

南锣鼓巷主街道上的人们,看着驶过门口的摩托车议论起来。

杏花村糕点铺,掌柜的站在门前,看着摩托车消失的方向,问旁边的伙计。

“这一个时辰,和爷,第几趟了?”

站在门口,双手插袖口的伙计开始回话。

“第九趟?还是第十趟?”

“反正,我现在两只耳朵里,都是摩托声~”

“要我说,和爷真够显摆的。”

掌柜的,转身走进店铺。

“我要是有辆摩托车,我比和爷还显摆。”

“帽儿胡同的老张,前些日子,不知从哪弄回一辆脚踏车。”

“那玩意,去胡同里撒泡尿,都恨不得,蹬他那铁玩意~”

福美楼门口,正在迎客的门头,看着离去的摩托车,他赶忙转身走进店内。

几步路功夫,一身长袍的中年堂头,站在柜台外,看着记账的掌柜。

“刚我瞧见和爷了~”

柜台内,身穿中山装的掌柜,抬头看了一眼堂头。

“这话多新鲜,你哪天没瞧见?”

戴着瓜皮帽的堂头,闻言此话,双手一拍。

“往日,到饭点,和爷铺子里的伙计,就来咱们店里定吃食。”

“今个,和爷骑了一辆三跨子。”

“跨斗里,装了一大盆生面条。”

“我估计,是从街尾切面馆买的。”

记账的掌柜,闻言此话,抬头看了一眼堂头。

“多心了不是~”

“和爷就不能换换口味,每天大鱼大肉吃着也腻~”

画面回到和家铺子。

骑着三蹦子的和尚,把摩托车停在估衣铺侧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