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赴宴1(1 / 2)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上人的体面,是以无数底层百姓骸骨做支架,血肉做填充,支撑他们的诗情浪漫。

深陷江湖路的和尚,他已经没了后退的资格。

只有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才能保持自己想要的安稳生活。

心事重重的和尚,坐在孙继业拉的洋车上回到家。

下了车的他,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走到铺子里,问问三儿生意如何,跟大舅哥闲扯两句。

后院北房屋檐下,乌小妹正在拆解回收的破棉袄。

坐在马扎上的她,拿着剪刀,剪开棉袄布料掏黑棉花。

乌小妹看到和尚回来,如同往常一样,絮絮叨叨说着家长里短。

和尚搬把椅子坐到他媳妇旁边。

乌小妹皱着眉头,一边掏着黑棉花,一边说话。

“跟你说一事。”

和尚嘴里叼着烟,哼唧一声。

乌小妹闻着棉袄难闻的气味,屏住呼吸说话。

“咱家铺子收的东西太多了,仓库已经放不下。”

“还有铺子里人手也不够。”

“有时候你不在,大哥出去掏宅子,铺子里忙不过来。”

“半吊子,只能出体力。”

“继业,老是跟你出去跑,铺子生意好的时候,三儿跟我忙不赢。”

“有时候,大哥刚出去掏宅子,下一个送信的电话又响了。”

和尚听着媳妇絮絮叨叨的话,伸出手摸了一把乌小妹的脸蛋。

乌小妹翻了一个白眼,用胳膊推开和尚抚摸她的手。

“说正经事呢~”

和尚笑了笑,吸了一口烟幽幽说道。

“床底青砖下,我藏了些钱。”

“我在师父那,还放了一些东西。”

和尚说到这里,突然犹豫,要不要把他秘密基地里说出来。

他叹息一声,决定还是不说了。

“那些钱足够咱们吃喝三代人。”

“要是感觉累了,就把铺子关了。”

“不关的话,在顾俩伙计,让大舅哥带。”

正在掏棉花的乌小妹,闻言此话,停下手头工作。

她用疑惑的表情,侧着抬头看向自己男人。

“怎么了这是?”

“生病了?”

两句话问完,乌小妹用围裙擦了擦手。

随后用手背,放到和尚额头上量体温。

和尚拨开媳妇的手臂,低头看着她的眼睛。

“你说,我以后要是哪天病死了,或者突然没了,你会不会给我守寡?”

乌小妹闻言此话,用责怪的眼神,抬起手打了一下和尚。

“天天胡说八道什么东西~”

“吃撑了,还是闲出毛病了。”

乌小妹白了和尚一眼,开始说反话。

“你要是突然没了,姑奶奶我,拿着你的钱,去找个白俊的书生,跟人家生一窝小崽子。”

乌小妹说到这里,想到什么,嘿嘿乐了起来。

她扭头看了一眼身旁的和尚。

“瞧你黑成什么样,估计咱们生的小崽子,都是酱油色。”

“要是儿子还好,黑就黑点。”

乌小妹说到这里,转身看向和尚,一脸担忧的模样接着说道。

“你说,要是闺女也跟你一样黑,以后咋嫁人?”

和尚听着自己媳妇杞人忧天的话,笑着摇了摇头。

“怀都没怀上,瞎操什么心。”

此话一出,乌小妹眼神有些黯淡。

她低着头拿起剪刀,拆开棉袄袖子。

“你跟头牛似的,每天要个没完。”

说话的她,还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肚子。

“你说我这肚子,咋就一点动静都没有?”

一脸担忧之色的乌小妹,抬起头看向和尚。

“你说我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和尚伸出手,捏了一下她的脸蛋。

“瞎扯什么,咱们拜堂才多久。”

“生孩子又不跟兔子下崽似的,一年好几窝。”

说完话的和尚,抬起头看向蔚蓝天空。

乌小妹闻言此话,点了点头。

“也是~”

蹦出两个字的她,手里剪刀还没动两下,又抬头看向和尚。

“斜对门何嫂子说,办事时,屁股下垫个枕头,怀上的机会大一些。”

乌小妹说到这里,眼里已经没了光。

她那不争气的眼泪,突然从眼角流出来。

和尚看到自己媳妇,突然哭的模样,有些心疼的给她擦眼泪。

乌小妹侧着头,看着眼前,捧起她的脸蛋,给他擦泪的男人。

“你放心,就算你真没了,我给你守寡一辈子~”

乌小妹又不傻,她跟和尚睡在一张床,自己男人什么德行,她还能不清楚。

上午跟六爷出去一趟的和尚,回来就跟交代后事一样,她脑子一转就知道怎么回事。

面带微笑的和尚,捧着她的脸颊,俯身低头轻吻一口她的嘴唇。

抬起头的他,一脸柔情的模样,看着泪流不止的她。

“记住了,你男人姓阮名富仲。”

“耳朵元的阮,富贵的富,人字旁的中。”

他松开自己媳妇的脸,叹息一声,看向天空。

“你男人命硬着呢,哪能这么容易死。”

和尚说完一句话,低头看着泪流满面,剪棉袄的媳妇。

“甭哭,你要是不给老子生十个八个,大胖小子,老子每天晚上折腾不死你。”

和尚说完一句话,转身进屋换衣服。

换好衣服的和尚,走到院子里,回头深深看了一眼,坐在那面色愁容的女人。

随后他毅然转身离开,这个让他留恋的家。

屋檐下,眼角还挂泪的她,痴呆的看着和尚离去的背影。

当他的身影消失在影壁墙时,绷不住情绪的她,坐在马扎上,埋头在双膝上,失声痛哭。

残阳似血,天涯何处是归程。

两辆洋车再残阳下,停在梨园胡同口。

北平所谓的梨园,并不指某一个地点。

梨园的发现历史背景,是以乾隆八旬大寿,徽戏班子进京形成的京剧文化。

乾隆大寿过后,出尽风头的徽戏三庆班,留在四九城发展。

三庆班落脚点,在正阳门外粮食店街。

三庆班在京城大获成功,慢慢的发展成剧坛之首。

后来又有四喜、启秀、大景和等班进京,也在大栅栏一带演出。

慢慢就形成了戏班子集中区,也就是现在的梨园。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晋京之说。

从此宣南陕西巷、韩家潭、石头胡同等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梨园。

石头胡同口,六爷带着和尚从洋车上走下来。

他们身后还跟着二十来个壮汉。

下了车的和尚,跟在六爷身后,向胡同里走。

石头胡同里有一处梨园。

今天他们目的地,就是这处梨园。

胡同里,已经没了往日的喧嚣。

摆摊的商贩,流动人口,蹲点车夫,巡街的警察,全部消失不见。

整条胡同已经被清街。

胡同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卫。

一群人走到一处三进院广亮大门时。

被几个身穿西服的守卫给拦下。

六爷让其他人待在门口等着。

他跟和尚接受守卫的搜身检查。

检查完毕后,一个下人,带着六爷两人穿过垂花门,走到后花园一处戏楼门口,下人示意二人进去。

戏楼内,朱漆梁柱如蟠龙盘踞。

地面铺满红地毯,中间一个大戏台,

三排桌椅,九张茶桌,十八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