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根据地巩固(2 / 2)

“夜莺”的侦察营抽调出骨干,担任民兵教官。他们不像训练正规军那样苛求队列和体能,而是重点传授基础的射击要领、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埋设简易地雷、传递情报以及三三制小组配合等实用战术。

“瞧,这土坎就是个好掩体,身子放低,枪架稳……”

“遇到敌人搜索,别慌,利用庄稼地、柴火垛跟他绕……”

教官们手把手地教,民兵们如饥似渴地学。这些原本只会抡锄头的庄稼汉,在“雪狼”战士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基本的自保和袭扰能力。一支支土生土长的地方武装力量逐渐成形,成为了保卫根据地的铜墙铁壁。

四、恢复生产,保障供给

战争摧毁了生产。林锋命令团后勤部门,将部分缴获的粮食、种子、农具分发给最困难的农户,并组织有经验的战士帮助老乡抢种补苗,修复被破坏的水利设施。

“咱们不能光吃老乡的,拿老乡的,”林锋在全团大会上强调,“还要帮老乡把生产搞起来!有了粮食,咱们的根据地才能稳固,部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补给!”

同时,在老张等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些简易的军工作坊也建立起来,利用缴获的设备和材料,修理枪械,复装子弹,甚至土法生产手榴弹和地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队的弹药压力。

五、情报网络的延伸

巩固根据地的过程,也是延伸情报网络的过程。“雪狼”团通过新建立的村政权和民兵组织,建立起一张覆盖更广、触角更灵敏的情报网。哪个村子来了生人,哪股残敌在附近活动,甚至敌军后方的一些调动,都能通过这条无形的网络,迅速汇集到林锋的指挥部。

一天,一个老猎户急匆匆地找到民兵队长,反映在深山里看到了几个穿着“不像国军也不像咱解放军”的陌生人在勘测地形。消息层层上报,立刻引起了林锋的高度警惕——这很可能就是那股代号“猎犬”的敌军特战部队在活动!

短短十几天,张各庄及周边区域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秩序基本安定,群众被发动起来,基层政权初步运转,民兵力量初具规模。这片曾经被战火蹂躏的土地,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站在刚刚平整好的打谷场上,看着远处民兵训练的喊杀声和田野里忙碌的身影,林锋对身边的周大海和“夜莺”说道:“看到没有,这才是我们打仗的最终目的。只有把根扎进群众里,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回头望向团部方向,那里,通讯天线高高竖起。他知道,根据地的初步巩固,为他们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了坚实的跳板和可靠的后方。而那个关于“猎犬”的模糊情报,预示着下一场较量,将更加凶险和复杂。但此刻的“雪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利刃,而是扎根于人民沃土、筋骨强健的猛虎,随时准备扑向任何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