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 第321章 温暖的篝火,陌生的家

第321章 温暖的篝火,陌生的家(1 / 2)

宁安支队临时驻地的地窨子里,暖意融融,与外面的冰天雪地恍若两个世界。

中间用石块垒砌的火塘里,松木柈子烧得噼啪作响,跳跃的火光将一张张疲惫却带着新奇的脸庞映得发亮。空气中弥漫着苞米茬子粥特有的醇厚香气,混杂着松烟、皮革和汗水的味道,构成一种独特而令人安心的气息。

林锋和他的队员们挤在火塘边,捧着粗瓷大碗,小口小口地啜饮着滚烫的粥。粥很稠,里面零星点缀着几块咸菜疙瘩和难得的肉干碎,对于在北上途中啃了许久冷硬干粮、甚至时常断粮的他们来说,这无疑是极致的美味。一股暖流从胃里升起,迅速驱散着深入骨髓的寒意,也让紧绷了太久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

地窨子空间不大,除了他们,还有七八个支队的老兵和新兵。南北两地的战士们互相打量着,眼神里都带着明显的好奇。

水生几口喝完了粥,满足地叹了口气,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一个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小战士:“兄弟,你们这儿天天能吃上这个?”

那小战士愣了一下,挠了挠头,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哪能呢!这也就是你们来了,指导员特批的,加了细粮和肉星儿。平时俺们也就啃窝窝头,喝能照见人影儿的野菜糊糊,就这还不一定管够哩!”

他的话引起了其他支队战士的共鸣,纷纷七嘴八舌地说起寻找粮食的困难,以及如何靠打猎、挖野菜补充。林锋的队员们听着,脸上的轻松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他们想起了国统区接收大员的醉生梦死,也想起了自己一路北上的艰辛,更深切地体会到眼前这些战友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的。

另一个老兵看着“夜莺”和其他几个南方队员单薄甚至破烂的军装,摇了摇头:“你们这身儿可不行,咱这旮沓的‘大烟炮儿’(暴风雪)能冻死人!得赶紧弄点厚实衣裳,靰鞡鞋也得配上。”

语言和习惯的差异也显现出来。南方队员说话快,语调软,东北战士则嗓门洪亮,方言俚语层出不穷,双方有时需要连比划带猜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一个队员拿出缴获的精致日军水壶喝水,引得东北战士好奇围观,他们多用的是粗糙的军用水壶甚至葫芦。而东北战士随手拿出烟袋锅子“吧嗒吧嗒”抽旱烟的习惯,也让南方队员们觉得新鲜。

林锋没有过多参与闲聊,他安静地坐在火塘边,一边喝粥,一边敏锐地观察着四周。地窨子的构造很巧妙,半埋地下,保温性好,出入口隐蔽,符合游击战的特点。战士们装备简陋,以日式步枪和旧式国产步枪为主,轻机枪很少,但保养得不错,眼神里有一股子经历过残酷斗争后的韧劲和警惕。这与他在南方见到的部队气质确有不同。

支队指导员王向阳和支队长李满仓处理完紧急军务后,也坐到了火塘边。王指导员推了推眼镜,看着林锋,语气温和却带着审视:“林锋同志,这一路千里转进,辛苦了。到了这儿,就是到家了。有什么不习惯的,或者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说。”

林锋放下碗,坐直了身体,他知道这是必要的接触和了解阶段。他谨慎地措辞,避开任何可能引起怀疑的细节:“谢谢指导员,谢谢支队长。能找到队伍,找到同志们,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条件艰苦不怕,咱们当兵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只是初来乍到,对东北的情况、对支队的情况还不熟悉,需要尽快学习和适应。”

李满仓支队长大手一挥,声音洪亮:“适应啥?能打鬼子就是好样的!你们在南边和上海干的事,老周大概说了,厉害!俺们这儿就缺你们这样有本事、会打巧仗的!以后都是自家兄弟,甭客气!有啥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