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利用削尖的木桩、藤蔓、绳索,甚至缴获的日军手雷(拆掉保险,设置绊发),教导如何制作致命或迟滞性的陷阱,布置在营地外围和可能的退路上。
更常用的是预警装置:用细线连接空罐头、碎石堆;在关键路径撒上薄土,观察脚印;利用灵敏的树枝设置绊线铃铛(用缴获的日军小铜铃)。水生负责学习和布置这些,他心思细,学得很快。
4. 武器强化与战术配合:
捷克式轻机枪成为小队核心火力,林锋指导大牛如何快速架设、转移阵地,如何利用点射(2-3发)精确压制和节省弹药。大牛对机枪有种天生的亲近感,很快掌握了要领。
林锋重点强化了“遇袭即战”的快速反应训练:听到示警,如何在三秒内找到掩体并完成射击准备;如何两人一组(如林锋+大牛,山猫+秀才)进行简单的交叉掩护和火力交替;如何在密林环境中进行小范围、无声的cqb(近距接敌)演练,利用树木、岩石作为掩体,使用驳壳枪和军刺进行快速清除。训练极其消耗体力,但效果显着。
林锋甚至开始传授基础的狙击技巧(利用缴获的三八大盖),主要对象是山猫,教导他如何利用地形伪装、测距(利用参照物)、修正风偏(观察树叶)、控制呼吸和击发节奏。山猫展现出极高的天赋。
5. 野外生存强化:
辨别可食用植物、菌类(极其小心,避免中毒)、寻找干净水源(利用植被、动物痕迹判断)、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多层布料过滤、煮沸)。秀才负责记录可食用物种的特征。
利用缴获的伪军刺刀和军刺,制作简易捕猎工具(套索、陷坑),尝试捕捉小型动物(野兔、山鼠)补充蛋白质。效果有限,但聊胜于无。
利用缴获的伪军水壶和饭盒,改善饮水携带和食物加热(有限度使用火,严格控烟控光)。
训练是艰苦的,甚至是枯燥的。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严苛的细节要求,以及时刻存在的心理压力,考验着每个人的极限。大牛经常累得瘫倒在地,山猫的手臂因为长时间据枪而酸痛颤抖,秀才的手指被荆棘划破无数次,水生在布置陷阱时差点触发自己设置的绊雷,惊出一身冷汗。林锋的左臂伤口在训练中多次被牵动,剧痛难忍,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动作一丝不苟,成为所有人的标杆。
然而,效果也是肉眼可见的。几天下来,这支原本还带着正规军烙印的小队,气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行动更加轻捷、隐蔽,眼神更加警惕、锐利,彼此间的配合也多了几分无需言语的默契。水生脸上的稚气褪去了许多,眼神变得沉稳。大牛扛着机枪转移时,步伐更加稳健有力。山猫潜伏在树冠中时,几乎与枝叶融为一体。秀才则利用缴获的铅笔头,在布防图的背面,不断完善着他们手绘的简易地图和训练笔记。
篝火依然被严格禁止,但在一次安全的黄昏,林锋破例允许用缴获的日式小饭盒,小心翼翼地煮了一锅混杂着野菜、碎干粮和一点点野鸡肉的糊糊。五个人围坐在微弱的余烬旁(迅速掩埋),分享着这难得的“热食”。
“连长,”秀才推了推“眼镜”,看着手中简陋却凝聚了心血的地图笔记,“我们现在算…真正的‘狼牙’了吗?”
林锋看着眼前这四张在暮色中显得异常坚毅、却又带着一丝疲惫的面孔。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士兵,而是正在向真正的敌后尖兵蜕变。他喝了一口温热的糊糊,感受着食物带来的暖意和力量。
“还差得远。”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期望,“但至少,我们这群孤狼,开始知道怎么在黑暗里,磨利自己的爪牙了。记住这种感觉,记住我们是谁——我们是‘狼牙小队’!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找到那条光明的路!”
篝火的余烬彻底熄灭,最后一丝暖意被山林的夜寒吞没。但一股无形的、属于“狼群”的坚韧和默契,却在这片黑暗中悄然凝聚、生长。雏形初具,利爪微张,等待着下一次扑向猎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