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灰色黎明(1 / 2)

时间,在一种近乎悲壮的压抑氛围中,如同绷紧的弓弦,被强行拉动着向前。失去了陈海这位实战经验丰富的防御核心,又面临着内部信任危机的暗流,“曙光联盟”的运转却呈现出一种病态的高效。

每个人都像是被上了发条的零件,在自己的岗位上疯狂旋转,用近乎自虐的忙碌,来麻痹内心的恐惧、悲伤与质疑。

林烨将自己彻底埋首于能源核心室。这里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成了他的囚笼。他几乎不眠不休,额间的暗金烙印因为持续的高强度精神运用而始终保持着微光。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王磊和赵建国反复验证理论的设计师,而是成为了技术突破最前端的“人形超级计算机”和“能量感应器”。

“方舟”提供的能量护盾蓝图极其复杂,涉及多种能量场的叠加与相位调节,许多原理超出了当前物理学的范畴。

赵建国带领的制造团队在材料和处理工艺上遇到了巨大的瓶颈,几次试验制造出的原型机,要么无法稳定形成护盾,要么在低强度测试下就瞬间过载烧毁。

“不行!第三套转换矩阵还是无法同步!能量逸散太严重了!”一名溪木镇的工程师看着测试台上再次冒起黑烟的设备,绝望地喊道。

“把失败数据传给我。”林烨冰冷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

几分钟后,一股经过精确调整的能量参数和一份修改后的核心构件结构图,直接发送到了赵建国的工作站。

没有解释,只有结果。赵建国看着那匪夷所思、却又隐隐契合某种深层能量规律的设计,沉默良久,然后一言不发地拿起工具,带着学徒们再次投入工作。

与此同时,王磊团队负责的反监测屏蔽场研究更是举步维艰。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试图利用净化核心的能量,制造出一种可以欺骗甚至屏蔽“收割者”监测信号的特定波动场。理论模型来自“方舟”,但其基础假设就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就像是在用算盘破解量子密码……”王磊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疲惫。

“算盘也要敲下去。”林烨的回应永远简洁而冷酷,“集中算力,模拟第七号波动序列与碑林信号残留的干涉模型。忽略能量损耗,只追求特征匹配。”

在这种不计成本、不顾损耗的疯狂推进下,进展,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被一点点挤压出来。

七天后,第一台能够持续运行十分钟、覆盖范围达到直径五米的“曙光-I型”单兵能量护盾发生器原型机,在赵建国手中诞生。虽然能耗极高,且护盾强度仅能抵御常规步枪子弹数次射击,但这无疑是从零到一的突破。

十五天后,王磊团队成功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出了一段持续零点三秒的、能够对特定频率探测波产生明显散射效果的屏蔽场脉冲。虽然短暂得可笑,却验证了理论的部分可行性。

这些微小的胜利,并未在基地内带来多少欢呼。它们更像是在黑暗深渊旁,用同伴的血肉和所有人的精力,勉强点燃的、摇曳不定的微弱火苗,仅仅是为了证明他们还在挣扎,尚未放弃。

内部高压锅般的气氛下,外部的威胁也并未因他们的痛苦而有丝毫延缓。

派出的远程侦察小队传回的情报一次比一次严峻。原本游荡在联盟势力范围边缘的丧尸群,开始出现不正常的、有导向性的聚集迹象,仿佛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着,向着几个关键通道移动。一些小股的、原本不成气候的掠夺者团伙,也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雷达边缘,试探着联盟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