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丐帮神丐 > 第20章 军工坊赶制利器 民生计稳固后防

第20章 军工坊赶制利器 民生计稳固后防(1 / 2)

我蹲在军工坊的角落里,手里拿着块刚铸好的铁锭,掂量着重量——这是双儿按我画的图纸改良的“渗碳钢”,比普通铁器硬了三成还多,用来做改良投石机的支架正好。旁边的工匠们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在锻造箭簇,有的在拼装连弩车,还有的在给火药包封口,整个工坊里满是铁器碰撞的“叮当”声和火药的硫磺味。

“林长老,您看看这投石机的投掷臂,按您说的加了枫木夹层,韧性比之前好多了!”一个留着络腮胡的工匠师傅扛着根长长的木臂走过来,脸上沾着木屑,却笑得格外开心。

我站起来,用手敲了敲木臂,听着清脆的声响,满意地点点头:“王师傅,做得不错!再在接口处加两个铁箍,防止投掷的时候裂开。对了,投石机的底座得用生铁浇筑,不然扔不了几次就会陷进地里。”

王师傅连忙记下:“放心,生铁已经在熔炉里烧着了,下午就能浇筑,保证比您要求的还结实!”

这时,双儿端着个木盘走过来,上面放着几个小巧的铜制零件:“公子,您要的‘触发式踏雷’做出来了,您试试灵敏度。”

我拿起一个踏雷,这玩意儿是用铜壳装着火药,上面盖着块木板,板下连着引信,只要有人踩上去,木板下沉就会点燃引信,威力足够炸伤一匹马。我轻轻按了按木板,“咔嗒”一声,引信瞬间冒出火花,吓得旁边的工匠们连忙后退。

“好!就是这个效果!”我笑着把踏雷递给双儿,“再多做些,让丐帮弟子们埋在襄阳城外的必经之路上,蒙古军要是敢来,先让他们吃点苦头。”

双儿点了点头,又从怀里掏出张清单:“公子,军工坊的硫磺和硝石快用完了,李锐说城里的药铺已经收不到货了,要不要派人去周边县城找找?”

我心里一紧,火药是守城的关键,要是断了货,改良投石机和踏雷就成了摆设。“你让李锐带些人去邓州和唐州,那边有几个老硝石矿,虽然产量不高,但凑凑应该够用到蒙古军来。对了,让他们多带些粮食,路上可能会遇到蒙古游骑,注意安全。”

双儿刚走,苏晴就急匆匆地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布包,脸上带着急色:“林越,你快去看看,流民安置点那边出问题了!有几个流民因为争粮食打起来了,还把粥棚给掀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安置点的流民要是乱起来,比蒙古军攻城还麻烦。我连忙放下手里的铁锭,跟着苏晴往安置点跑。

还没到安置点,就听到吵吵嚷嚷的声音,远远地看到一群流民围着粥棚,有的手里拿着木棍,有的在地上捡着散落的米粥,几个丐帮弟子正试图拉开他们,却被流民推得东倒西歪。

“都住手!”我大喊一声,快步挤进去,看到两个壮汉正扭打在一起,脸上都挂着彩,旁边的粥锅翻在地上,米粥撒了一地。

“为什么打架?”我盯着那两个壮汉,声音里带着怒气。

其中一个壮汉喘着粗气,指着另一个说:“他多拿了一碗粥!我们都快饿死了,他凭什么多拿?”

另一个壮汉也不服气:“我家里还有个生病的老娘,我多拿一碗给她怎么了?你管得着吗?”

我心里叹了口气,流民们都是因为饿急了才会这样。我转身对旁边的丐帮弟子说:“去把备用的粮食拿过来,给每个人都再盛一碗粥,不够再煮。”

又转头对那两个壮汉说:“大家都是逃过来的,不容易,要互相体谅。要是再因为这点小事打架,就别怪我把你们赶出安置点,让你们自己去找吃的。”

两个壮汉低下头,不再说话。流民们看到有粥喝,也都安静下来,排队领粥。

苏晴走到我身边,小声说:“林越,这样不是办法,安置点的粮食只够撑半个月了,要是再没有补给,迟早还会出乱子。”

我点了点头,心里早就有了主意:“我打算组织流民开垦城外的荒地,种上冬小麦和油菜,既能解决粮食问题,又能让他们有事做,不会闲着闹事。你让峨眉派的弟子帮忙教他们种地,再派几个懂医术的弟子去安置点,给生病的流民看病。”

苏晴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这就去安排。对了,静玄师太让我问你,峨眉派的弟子要不要也参与开垦荒地,多多种些粮食,万一蒙古军长期围城,也能多些储备。”

“当然要!”我笑着说,“让静玄师太派些弟子来,我们把城外的荒地分成几块,丐帮、峨眉、全真、昆仑各派负责一块,再让百姓们也参与进来,争取半个月内把能种的地都种上。”

接下来的几天,襄阳城外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流民们拿着丐帮弟子分发的农具,在城外的荒地上开垦;峨眉派的弟子教他们怎么耕地、播种;全真教的弟子则用内功帮他们引水灌溉;昆仑派的弟子负责巡逻,防止蒙古游骑偷袭。百姓们也纷纷响应,有的拿出自家的种子,有的带着工具来帮忙,连城里的老秀才张老先生都带着学生们来给流民们送水送粥。

我每天都要去城外看看,有时候帮流民们拉犁,有时候给他们讲解现代农业知识,比如怎么选种、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流民们刚开始还半信半疑,但看到我说得头头是道,又亲自示范,也就慢慢相信了,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这天下午,我正在地里教流民们怎么分辨小麦的优良种子,李锐突然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林长老,我们在邓州找到了个大硝石矿,还缴获了蒙古军的一批粮草,足够军工坊用两个月,安置点的粮食也能多撑一个月!”

我心里一松,连忙问:“有没有遇到蒙古游骑?有没有人受伤?”

李锐摇了摇头:“遇到了一小队蒙古游骑,不过我们早有准备,用您教的‘伏击战术’把他们打跑了,没人受伤。对了,我们还在矿里发现了几块水晶,双儿说可以用来做望远镜的镜片,比之前的玻璃镜片清楚多了。”

“太好了!”我高兴地拍了拍李锐的肩膀,“你赶紧把硝石和粮草运到军工坊和安置点,让双儿抓紧时间做望远镜,有了高清望远镜,我们就能更早发现蒙古军的动向。”

李锐刚走,曹友闻将军就带着几个宋军将领来了,看到城外开垦的荒地和忙碌的流民、弟子们,忍不住赞叹:“林长老,你真是有办法!不仅解决了流民的吃饭问题,还为襄阳储备了粮食,要是朝廷的官员都像你这样,南宋也不会这么被动了。”

我笑了笑:“曹将军过奖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对了,蒙古军的动向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新的情报?”

曹友闻脸色凝重起来:“情报堂传来消息,蒙古军已经到了邓州城外,正在休整,估计再过十天就能到襄阳。他们这次带了二十门回回炮,还有不少骑兵,来势汹汹啊。”

我心里一沉,二十门回回炮可不是小数目,要是让它们靠近襄阳城墙,肯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曹将军,我们得在蒙古军到襄阳之前,把城外的防御工事做好。你让宋军帮忙挖几条深沟,再在沟里埋上踏雷,蒙古军的回回炮肯定过不去。我再让军工坊赶制一批改良投石机和连弩车,争取在蒙古军来之前,把襄阳的防御再加固一层。”

曹友闻点了点头:“我这就去安排。对了,朝廷派来的粮草后天就能到,大概有十万石,我已经派了五千宋军去接应,应该不会出问题。”

接下来的十天,襄阳上下都在紧张地备战。工匠们日夜赶工,军工坊里每天都能造出十几门连弩车和改良投石机,踏雷也堆成了小山;流民们和百姓们则抓紧时间播种,城外的荒地上种满了冬小麦和油菜,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宋军和江湖弟子们则忙着挖沟、埋雷、加固城墙,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紧张却坚定的神色。

蒙古军抵达襄阳城外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刮着刺骨的寒风。我站在西城墙上,手里拿着新做的水晶望远镜,看着远处黑压压的蒙古军,心里却异常平静——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管蒙古军有多少人、多少门回回炮,我们都有信心守住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