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林冲君 > 第346章 御前论道析善恶 朱子持衡辩危微

第346章 御前论道析善恶 朱子持衡辩危微(2 / 2)

他先指出人心本身具备成就善的潜能与功能,本不应固有地“危殆”。

“其危也,道危之也。善恶相形,悬衡以治其灵明,而乃见人之危,其势岌岌焉。”

(它的危殆,是“道”使之危殆。善恶相互对照,用权衡(道)来治理人心的灵明,这才显现出人心的危殆,其态势岌岌可危。)

危殆感的产生,恰恰是因为“道”作为标准和尺度介入了,要求人心在善恶间做出抉择,这才显得人心摇摆“岌岌可危”。

同理,“今夫道亦至显矣,不但君父得之以为君父,臣子得之以为臣父,且食得之以利其食,色得之以利其色,昭然于天下者,昭然于吾心,而奚其微?其微也,人微之也。形气之用,日进而迫其灵明,而道遂成乎微,其势浸衰矣。”

(道也是极其显明的,不但君父凭借它成为君父,臣子凭借它成为臣子,而且饮食凭借它有利于饮食,色欲凭借它有利于色欲,昭然于天下,昭然于我们心中,它有什么隐微呢?它的隐微,是人使之隐微。形气的作用日益进逼人心的灵明,于是道就变得隐微了,其态势逐渐衰微。)

道本身是显明的,无处不在,其所以显得“隐微”,是因为人沉溺于形气物欲,遮蔽了灵明,使得道的影响力“浸衰”。

最终,他点出关键:“委之于人,而道心微;临之以道,而人心危。”

(若将治理之事完全委任于“人心”(不加引导),则道心就会隐微;若以“道”为标准来面对和要求人心,则人心就会显现出其危殆不安。)

因此,他提出的方法论是:绝不能因为人心在“道”的审视下显得“危”,就放弃以“道”临之!在东瀛这种“既分既流”、理难以直接依靠的势态下,更要坚信“道”(性善)的根本正确性,并以强势的姿态,持续地用“道”的标准去规范、去引导、去塑造人心! 这不是放弃性善论,而是在复杂现实中践行性善论的唯一途径——通过强势的教化(包括制度、文化、法律),将已然分离的“人心”重新拉回“道心”的统摄之下,防止“分者乃夺合者之位,流本统于源,而其源不能保其流之终”的可怕局面。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朱熹这番结合现实、直指本源的宏论,将性善论置于一个更为辩证、也更具实践力的框架内。他并非不知人性之复杂,而是主张以更强大的信念与力量,去驾驭这种复杂,最终实现“合者以统分”的王道理想。

宋徽宗沉吟良久,目光中的躁动似乎平息了一些,转化为一种更深沉的思索。刘混康依旧面无表情,但眼神深处似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吴用则若有所悟,感觉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人性之复杂,令人叹息。但在这叹息之后,是放弃,还是以更坚定的方法与力量前行?朱熹给出了他的答案。而这答案,将如何影响未来海东乃至大宋的国策,犹未可知。唯有一点清晰无比:关于人性与教化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在这纷扰的世道中,持续下去,叩问着每一位执政者的智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