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未来如何,眼下最紧迫的,是活下去!”朱迪钠将画面转向烽火连天的北京城头。“也先见政治讹诈失败,恼羞成怒,发动了对北京的猛烈进攻。”
画面中,瓦剌骑兵如潮水般涌向各门,箭矢如蝗,杀声震天。
“而此刻,大明军队的灵魂人物,是身披甲胄、立于德胜门前的兵部尚书于谦!”天幕特写在于谦坚毅的脸上,“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统筹全局,指挥若定。”
朱迪钠快速讲解于谦的部署:
“第一,坚壁清野,将城外百姓迁入城内,焚烧周边草料,让瓦剌骑兵无处补给。
第二,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背城一战,以示必死决心。他自己亲自督战德胜门,直面也先主力。
第三,严明军纪,‘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条铁律,让明军士气大振。”
“太硬核了!文人带兵,狠起来就没武将什么事了!”“一根小辣椒”佩服得五体投地。
激烈的攻防战在天幕上上演。
德胜门外,也先主力落入明军伏击圈,神机营火铳齐发,大将石亨率军从正面冲击,瓦剌军死伤惨重。
西直门外,守军一度危急,但于谦及时调兵增援,稳住了阵脚。
彰义门外,明军民兵甚至主动出击,缴获了大量物资。
“也先猛攻五日,损兵折将,却无法撼动北京分毫。”朱迪钠总结道,“加之各地勤王军陆续赶到,也先害怕后路被断,只得于十月中旬,挟持着太上皇朱祁镇,悻悻然撤军北还。”
“北京保卫战,在于谦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明,挺过了开国以来最危险的一刻!”“熬夜会秃头”激动地发了一排烟花。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朱棣更是击节赞叹:“于谦,真乃国之干城!此功,当封侯爵!”
“然而,家人们,”朱迪钠话锋一转,画面给到了紫禁城中,刚刚经历大战,脸上带着疲惫却也有一丝掌控权力后微妙变化的皇帝朱祁钰,以及他身后那座象征着储君之位的东宫。
“当北京城的硝烟散去,胜利的欢呼响彻云霄之时,那个在危难中被匆忙确立的‘太子-皇帝’二元结构,就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刚刚浇灌了热血的土壤里,悄然扎根。”
“未来的朝堂,注定不会平静。”
“家人们,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洞察的穿透力,“它更是一次用鲜血和危机换来的、对帝国都城防御体系的极限压力测试,并由此铸就了未来守护北京的铁律!”
天幕上浮现出清晰的守城策略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