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让我们先来看看也先发动战争的第一个借口:朝贡团人数问题。朱迪钠在天幕上调出明朝与瓦剌的朝贡记录。
记录显示,正统十四年,也先派出的朝贡使团人数高达两千余人,远超以往规模。
按照明朝的规定,朝贡使团人数应在百人以内。朱迪钠解释道,但这次也先明显是在试探明朝的底线。当明朝方面按实际人数削减赏赐时,也先立即以此为借口,声称受到侮辱。
【草原战略家】评论:这明显是蓄谋已久的试探!就算明朝全额给予赏赐,也先也会找其他借口的。
第二个借口是关于和亲。朱迪钠展示出也先为其子请婚的文书,也先要求明朝将公主嫁给其子,这在大明朝廷引起了激烈争论。
文书上,也先的措辞看似恭顺,实则暗藏锋芒。
明朝最终拒绝了这门亲事,朱迪钠分析道,这既是因为不和亲的祖训,也是担心瓦剌借此提高在蒙古各部中的威望。
政治分析师指出:和亲从来不是简单的婚姻,而是重要的政治筹码。明朝的拒绝完全可以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王振在此事上的态度。朱迪钠调出朝廷议事记录,他力主采取强硬立场,不仅支持削减赏赐,还主张彻底断绝与瓦剌的朝贡关系。
记录显示,王振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痛斥也先的嚣张气焰。
更令人玩味的是,朱迪钠补充道,王振还建议皇帝借机出兵,一举解决北方边患。这种激进的主张,连一些武将都觉得过于冒险。
【权力观察者】:王振这是要把皇帝往火坑里推啊!
后世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朱迪钠展示出两种观点的交锋。
一方认为:明朝的做法完全正确。面对得寸进尺的也先,妥协只会助长其气焰。大明不是北宋,绝不能重蹈澶渊之盟的覆辙。
另一方则认为:王振的处理方式过于极端。完全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外交手段,为备战争取更多时间。
历史假设评论:就算明朝让步,也先真的会满足吗?恐怕未必。
深入分析王振的行为,可以发现几个关键动机。朱迪钠详细剖析道:
第一,他急需通过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他在朝中权势熏天,但始终缺乏足够的军功来证明自己。
第二,他希望帮助年轻皇帝树立威望。朱祁镇登基以来尚未有显赫战功,这对皇帝的权威是个隐患。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朱迪钠强调,王振可能低估了瓦剌的实力,过高估计了明军的战斗力。连续的边境小胜让他产生了轻敌思想。
【权力心理学】:这就是典型的权力膨胀导致的判断失误!
实际上,当时并非没有其他选择。朱迪钠列出几种可能的应对方案:
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联络鞑靼部牵制瓦剌;
也可以加强边境防御,以守代攻;
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剌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