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盛世下的战略转折(2 / 2)

“其实大家都高估了朱元璋分封制度的长远意义。这套制度只在明朝开国头二十年有用,到了洪武后期就已经过时了!建文帝和朱棣都要削藩,区别只在于:朱棣自己就是藩王出身,又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强势统治。如果当初是建文帝赢了,恐怕大明连一百年都撑不到!”

这条评论顿时在天幕上引发热议。

【熬夜冠军】:“等等,这话说的有点意思!接着往下说啊!”

“北方的狼”继续分析:“建文帝要是赢了,首先北方防线必然崩溃。到时候大明只能退守江南,结局可能比南宋还惨!毕竟南宋还有长江天险,而大明...”

天幕上适时出现一幅南北对峙的地图,北方疆域被大片标红。

“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南宋以来,北方和南方已经完全成为两个世界。大明要么定都北方,用南方人才治理国家;要么定都南方,用北方武将守卫边疆。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难以持久。”

【历史课代表】:“这个角度很新颖!所以迁都北京其实是个折中方案?”

奉天殿前,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这些来自后世的评论,罕见地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位开国皇帝的目光深邃,手指无意识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后世子孙说的话,虽然刺耳,却句句在理。分封制在开国之初确实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帝国发展的需要。

“重八,你怎么看?”身旁的马皇后轻声问道。

朱元璋缓缓摇头,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北方的狼”继续深入分析:“这其实跟政治制度关系不大,而是更深层的社会结构问题。南方虽然文弱,但宗族势力强大,家族团结,容易形成稳固的政治集团。北方人勇武善战,但缺乏这种凝聚力。”

天幕上出现南北社会结构的对比图:南方是紧密的宗族网络,北方则是相对松散的社会结构。

“所以不管政治中心在哪里,最终掌握朝堂的都会是南方士大夫集团。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基础决定的。”

【路人甲】:“这么说来,南北朝的格局从南宋就开始形成了?”

朱迪钠适时介入讨论:“感谢北方的狼网友的精彩分析。确实,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很多深层次因素的制约。”

天幕上出现大明疆域变迁的动态图。

“朱元璋的分封制,朱棣的迁都,乃至后来的战略收缩,其实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最优选择。我们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很容易指手画脚,但当时的决策者面临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困境。”

【摆烂喵喵】:“懂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必然性吧!”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抛出:如果建文帝赢了会怎样?如果大明一直坚持开拓政策会如何?如果...

朱元璋缓缓起身,打断了这场跨越时空的讨论:“今日就到这里吧。这些后世之言,虽不中听,却值得深思。”

他转身离去的身影略显沉重,显然这场讨论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些担忧。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比谁都明白,制度可以设计,但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

天幕在众人的沉思中缓缓暗去,留下一个值得所有统治者深思的问题:如何才能让一个帝国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