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老朱家的叔侄矛盾(2 / 2)

天幕上,朱迪钠念完第二次北征的将领名单后,忽然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疑惑和考据者特有的敏锐。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他指着刚刚展示的名单说道,“这份由安远侯柳升、武安侯郑亨等人领衔的名单里,似乎少了一个本该出现的,重量级的名字——汉王朱高煦。”

他放慢了语速,强调道:“从《明太宗实录》等官方正史的记载来看,这次北征没有明确记载朱高煦的参与。但是,”他话锋一转,“如果我们综合各种零散的史料,比如地方志、私人笔记,以及后续事件的发展来推论,朱高煦极有可能参加了这次战役,而且依照他在军中的惯例和地位,所率领的应该依旧是三千营、亲军营等精锐部队,担任着重要的先锋或侧翼突击任务。”

朱迪钠的疑问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侦探热情。

Id名为【奶茶鉴定师】的网友率先发言:“这还用猜?肯定是后来有人故意把他从记录里抹掉了啊!想想看,第二次北征回来之后,是不是朱高煦气焰最嚣张、最积极争储的时候?说他没参加,谁信啊!”

Id【拖延症晚期】紧跟分析:“动机呢?谁最有动机这么做?当然是最后的胜利者——明宣宗朱瞻基!他和他爹朱高炽,跟朱高煦可是生死政敌。把朱高煦在这场重要战役中的功劳抹去,既能削弱他在军中和朝野的威望,也算是一种政治上的‘抹黑’,为后来收拾他做铺垫。”

这时,Id【爱遛弯的老头】发出了一条带着沉重历史感的评论:“唉,说起来,这老朱家的叔侄关系,好像就没几对是好的。洪武帝和他那个能征善战的侄子朱文正,闹到后来……;永乐帝和他亲侄子建文帝,更是兵戎相见;现在眼看着,汉王朱高煦和太孙朱瞻基这叔侄俩,又走上了老路……这难道是什么逃不开的宿命吗?”

这条评论,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历史的迷雾,将几代朱家皇室内部相似的权力悲剧串联了起来。

天幕下,奉天殿前,端坐在御座上的朱元璋,在听到“朱文正”这个名字从天幕中传出,尤其是听到那声关于“叔侄关系”的叹息时,脸色骤然阴沉如水,握着酒杯的手猛地一紧!

“哐当!”

一声脆响,那只精美的御用酒杯被他狠狠摔在了地上,碎片和酒液四溅!突如其来的巨响让殿内所有侍立的宫女太监吓得魂飞魄散,齐刷刷地跪倒在地,瑟瑟发抖。

马皇后也被吓了一跳,惊愕地看向丈夫。

朱元璋胸膛剧烈起伏,眼中翻腾着痛苦、愤怒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悔恨。他死死盯着天幕,仿佛透过它看到了许多年前那个才华横溢、却最终被他下令幽禁至死的亲侄儿——朱文正。

“文正……文正……”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沙哑和颤抖,“咱……咱当初只是想狠狠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账小子!谁想到……谁想到他……他那么不经折腾,就那么……”

他想说“就那么死了”,但这句话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朱文正之死,一直是他内心深处一个不愿触碰的伤疤和阴影。他从未想过要杀这个侄子,至少在最开始没有。他只想剥夺其兵权,严加管束,可事情的结局却走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

此刻,天幕将朱文正、朱允炆、朱高煦与朱瞻基这些叔侄相争的案例并列在一起,像是一根无形的鞭子,狠狠抽打在了他这颗自认为坚如铁石的心上。难道他老朱家,真的逃不开这骨肉相残的循环吗?

天空中的幕布微微闪烁,映照着下方洪武皇帝那张因痛苦回忆而扭曲的脸,以及满地狼藉的酒杯碎片。历史的回响,在此刻显得格外刺耳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