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15章 第35种死法:作为国使殉职的薛嵓聂聪

第115章 第35种死法:作为国使殉职的薛嵓聂聪(2 / 2)

(切换汉武帝威严口吻)汉武帝:无妨,朕许你青史留名。

(使者声音顿时激昂)使者:臣去!

(汉武帝加码)汉武帝:朕允你史书单独立传。

(使者声音带着一丝扭捏和急切)使者:那个……陛下,南越王太后与臣早年有些……旧缘,臣甚是思念……

(画面感极强,仿佛使者已经迫不及待要出发)

这番跨越时空的戏谑编排,让天幕上的画风瞬间从严肃的历史讨论歪到了轻松诙谐的频道。

天幕之下,大明洪武十一年,刚刚通过观政进入大理寺,连奉天殿广场都没资格站,只能在自己衙署院内仰望天空的薛嵓本人,此刻面红耳赤,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如今不过是个小小的观政士,籍籍无名,哪里想得到自己在未来会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事,更被后世之人如此调侃!尤其是那句“与南越太后有旧缘”的杜撰,更是让他头皮发麻。

“这……这……成何体统!”薛嵓心中哀叹,同时又隐隐有一丝异样。经天幕这么一“宣传”,他想不出名都难了。可以预见,明日一早,他必将成为整个南京城的谈资。他甚至暗自揣测,恐怕不用等到明天,宫里那位关注天幕的洪武皇帝,就会一道旨意下来,他这个大理寺观政士的板凳还没坐热,估计就得被调到需要“胆识”和“口才”的岗位上去,比如……礼部?或者鸿胪寺?

就在网友们对薛嵓的“黑历史”津津乐道时,一条颇具总结性的弹幕飘过,Id名为【历史天平】的网友提议:

“主播,虽然咱们这系列叫《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但薛嵓和跟他一起遇害的使者聂聪,虽然并非宗室,可他们这死法——作为国使被蓄意虐杀,其引发的后果之重大,绝对值得单列一章!这不仅是他们的个人悲剧,更是用生命点燃战火的典型案例啊!”

这条评论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朱迪钠看着飞速滚动的附和弹幕,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

“好!既然大家觉得有必要,那我们就特别加入这一条!”朱迪钠调整了一下语气,从之前的调侃转为庄重,“那么,现在正式记录——《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第35种死法:作为国使殉职,用鲜血为帝国开疆拓土的薛嵓(及聂聪)。”

他再次梳理了事件的核心:“薛嵓,这位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官员,连同另一位使者聂聪,肩负着永乐皇帝‘以政治手段解决安南争端’的最后期望,出使安南。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已然利令智昏、狂妄自大的黎季犁父子。”

“黎氏政权不仅拒绝了和平解决的最后机会,”朱迪钠的声音沉痛而有力,“更是悍然践踏了自古以来的外交准则,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杀害了大明使者薛嵓和聂聪!这是对大明国格的公然侮辱,是对宗主权威的彻底蔑视!”

他的语调转而高昂,带着历史的定论:“然而,黎季犁父子绝不会想到,他们以为可以随意抹杀的两个使者,他们的鲜血,却成了大明对安南正式用兵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宣战书!薛嵓和聂聪,用他们两人的性命,在道义和法理上,为大明王朝换来了一个彻底平定安南、将其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管辖(设立交趾布政使司)的绝对理由!”

朱迪钠最后总结,掷地有声:“从这个意义上说,薛嵓与聂聪,虽非战死沙场的武将,但他们作为使者的殉职,其价值堪比千军万马。他们用生命,为大明‘挣’回来了整整一个安南省!他们的名字,理应和这场战争一起,被铭刻在历史之中。”

天幕下的薛嵓,听着后世之人如此评价自己的“死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心中的尴尬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所取代——有对未来的恐惧,有对使命的沉重感,或许,也有一丝微弱的、属于士大夫的“青史留名”的悲壮与慰藉。而他也非常明白,经此一事,他在洪武朝的未来,已然注定要与“外交”、“出使”这些词汇紧密相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