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下,,因为靖难中几乎就没死几个皇室成员,但跳过去直接写到建文之死以及永乐以后的大明皇室之死,这个靖难剧情就得分夹在其中来叙述了。希望征求大家的意见,请在此留言。
----
大明洪武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晚,天幕准时亮起。主播朱迪钠的脸上却带着一丝少有的犹豫和为难:
“老铁们,按照计划,洪武朝的主要人物差不多讲完了。我们的主题是《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本意是聚焦在皇帝、后妃、皇子皇孙、公主驸马这些核心皇室成员及其重要姻亲的结局上。”
他摊了摊手,语气有些无奈:
“但是,讲到这里,我发现很多后续事件,尤其是建文朝的一系列变故,如果完全不提‘靖难之役’这个大背景,根本说不清楚。而且,也有很多网友坚决要求,希望能系统性地了解一下这场改变了明朝命运的叔侄内战。所以,我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
此言一出,天幕下的洪武时空,无数人心头一动。尤其是奉天殿前的朱元璋,他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确实很想听听这“靖难之役”!他要知道,自己死后,儿孙们是如何将大好河山搅得天翻地覆;他更要判断,老四朱棣在这场巨变中,究竟是祸乱天下的藩王造反之首,还是……一个被迫起兵、最终能力挽狂澜、重造大明社稷的继承者?
就在这份共同的期待逐渐升温之时,朱迪钠话锋一转,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
“这样吧,今天我们先讲一个与靖难之役紧密相关,且其死法极其震撼的亲王——湘王朱柏及其王妃。讲完他,明天我再最终决定是否以及如何穿插讲述靖难之役。总之,不会让大家白等。”
画面切换,出现了一位身着亲王常服、英武中带着儒雅之气的青年形象。
“湘王朱柏,是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迪钠介绍道,“这位亲王在史书中的评价相当高。他不仅不像他的一些哥哥那样胡作非为,反而堪称贤王典范。他自幼聪慧,喜好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在文学、书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他也不像普通书生那样文弱,臂力过人,精通武艺,善于骑射,可谓文武双全。”
“他受封于荆州,就藩之后,并未安享富贵,而是颇有抱负。曾多次请求带领军队出征,讨伐西南夷寇,希望能像他的哥哥们一样为国建功。”朱迪钠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然而,或许是因为他年纪尚轻,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对年幼皇子另有考虑,他的请求并未得到批准。”
朱迪钠的声音逐渐变得低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颇有贤名的亲王,他的命运,却在建文元年(即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年)发生了急剧的、悲剧性的转折。”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辅佐下,厉行削藩。湘王朱柏,也成为了目标之一。”天幕上出现了模拟的朝廷使者前往荆州问罪的场景,“有朝臣弹劾朱柏‘伪造宝钞’、‘擅虐杀人’等多项罪名。建文帝派出的使者,带着审讯的旨意,抵达了荆州湘王府。”
朱迪钠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指控,性情刚烈且深受儒家‘士可杀不可辱’思想影响的朱柏,反应极其激烈。他无法接受自己以贤王自诩,却要像囚犯一样被使者审讯、押解入京。他对身边的人悲愤地说道:‘我亲眼看到过周王被押解时如同囚徒的景象,身为太祖高皇帝之子,南面为王,岂能忍受仆役之辈的侮辱苟活?!’”
画面转为悲壮,模拟出烈火燃起的湘王府。
“在极度悲愤和绝望之下,湘王朱柏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他拒绝了使者的审讯,也没有选择逃跑或束手就擒。他下令紧闭宫门,召集家人……”
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亲手纵火,点燃了自己的王宫!在这场人为的大火中,湘王朱柏,以及他的王妃吴氏,还有其他一些妃嫔、宫人……阖宫上下,皆自焚而死!他们选择用最惨烈的方式,维护自己作为亲王、作为太祖子孙最后的尊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天幕上,仿佛能听到那烈焰吞噬殿宇的噼啪声,以及那决绝赴死的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