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在金陵官署特设的礼堂举行,由德高望重的宗室亲王主持,遵循古礼,庄重非常。拜天地,拜高堂(遥拜京城帝后及贾母),夫妻对拜。每一拜,都象征着责任与承诺。当水溶轻轻掀起黛玉的盖头,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时光仿佛静止。他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惊艳与珍视,她眼中是氤氲的水汽与终于落定的安宁。观礼宾客无不赞叹:真乃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婚宴与洞房,温情脉脉。
盛大的婚宴在修缮一新的北静王别院举行,宾客皆是王公贵族、地方大员,觥筹交错,极尽奢华。但水溶并未过多流连宴席,早早便回到了精心布置的洞房。
洞房内,红烛高烧,喜气盈盈。褪去繁重的冠服,黛玉换上了一身较为轻便的正红色寝衣,坐在铺着百子千孙被的婚床上,依旧有些羞涩。水溶挥手屏退了侍候的宫人,室内只剩下他们二人。
他走到她面前,并未急于亲近,而是执起她的手,目光温柔地凝视着她:“黛玉,这两年,辛苦你了。”
黛玉抬眸,望进他深邃的眼底,轻轻摇头:“王爷……亦辛苦了。”
水溶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里面并非珠宝,而是一枚温润剔透的羊脂白玉佩,上面精心雕刻着幽兰与修竹的图案,正是黛玉最爱的意象。“这是我亲手所绘图样,令人雕琢的。愿你我之情,如兰之幽,如竹之劲,岁岁年年,长青不败。”
黛玉接过玉佩,触手温润,心中更是暖流涌动。她亦从枕下取出一个香囊,针脚细密,绣着一叶扁舟行驶于平静江面,上有孤帆远影,意境悠远:“‘野渡无人舟自横’。愿与王爷,远离纷扰,共度余生宁静时光。”
无需更多言语,一切情意尽在不言中。水溶轻轻将她拥入怀中,动作珍重而温柔。红烛摇曳,映照着这对历经考验终成眷属的有情人。
尾声:
北静王与林黛玉的大婚,成为景熙年间(虚构年号)一桩盛事,传为佳话。婚后,水溶并未将黛玉禁锢于王府深宅,而是支持她继续关心“懿范女学”的发展,甚至借助王府之力,将女子教育的理念推广至更多地方。黛玉以其才华与智慧,不仅成为水溶的贤内助,更在文化教育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而那个曾掀起波澜的名字——沈云容,随着英国公府的沉寂,也渐渐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了这段盛世良缘背后,一段令人唏嘘的过往。
从此,北静王与王妃林黛玉,携手相伴,或居于京城王府,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时光悠悠,几年后,朝堂风云突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敌弹劾,让水溶陷入了危机。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如乌云般笼罩着北静王府。黛玉心急如焚,她不再只是躲在水溶身后的娇弱女子。她凭借着自己在金陵女学积累的人脉和智慧,四处奔走。一方面,她让女学的学生们收集对水溶有利的证据;另一方面,她亲自进宫面见皇后,恳请皇后为水溶说情。水溶看着为自己操劳的黛玉,心中满是感动与愧疚。在黛玉的努力和水溶自身的清正之下,这场危机渐渐化解。经过这次风波,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此后,他们依旧携手同行,水溶更加理解黛玉对女学的执着,黛玉也更明白水溶在朝堂的不易。他们相互扶持,在这纷繁世界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让这段佳话流传得更加久远。 静享金陵烟雨,他们的故事,关于理解,关于尊重,关于灵魂的契合,在史书的一角,静静流淌,绵延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