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开局90天赚十亿 > 第62章 五亿投拍科幻梦,硬核特效铸里程碑

第62章 五亿投拍科幻梦,硬核特效铸里程碑(1 / 2)

《铁血少年》上映首周票房破5亿的庆功宴上,天璇影业的宴会厅被红色灯笼与电影海报装点得格外喜庆。张承衡握着吴京的手,后者刚凭借片中教练角色斩获最佳男配角提名:“京哥,你的铁血气质和电影里的角色完美契合,这票房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吴京笑着摆手,目光落在墙角播放的科幻短片上——那是张承衡特意准备的《流浪地球》小说改编概念片,冰封的北京CBD与行星发动机的特效画面极具冲击力。“承衡,你这是憋了大招啊,”吴京指着屏幕,“这科幻片的架势,是要搞个大的?”

张承衡递给他一杯香槟,目光里满是笃定:“中国电影不能只有武侠和喜剧,科幻才是检验工业实力的试金石。《觉醒年代》讲历史的厚度,《铁血少年》讲青春的温度,我想拍一部有中国筋骨的科幻片,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想象力。”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策划案,封面上印着“《流浪地球》项目计划书”,“投资5亿,郭帆执导,京哥你当主演,诗诗客串女科学家,2亿专门砸在特效上,我要把它做成中国科幻的里程碑。”

刘诗诗端着果盘走过来,刚好听到这话,笑着打趣:“我可没演过科学家,万一演砸了怎么办?”张承衡接过果盘放在桌上,翻开策划案里的角色设定:“这个角色叫周倩,是行星发动机的总工程师,外冷内热,既有科研人员的严谨,又有守护家人的温情,和你演的赵纫兰一样,都是‘幕后英雄’。”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拿出一本《天体物理学基础》,“我已经帮你找好了北航的李教授当顾问,要是演砸了,我陪你一起受罚。”刘诗诗接过书,指尖摩挲着封面,眼里泛起期待的光芒。

找郭帆谈合作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当张承衡带着5亿投资证明和特效团队规划图出现在郭帆工作室时,对方正在对着《流浪地球》的分镜稿发愁。“我知道你想拍这部小说五年了,”张承衡推过策划案,“资金我来解决,特效团队我联系了好莱坞的ILM和国内的MORE VFX联合制作,你只需要专注创作,不用考虑预算问题。”郭帆翻看着策划案里的特效分镜,激动得手都在抖:“张总,你这是圆了我多年的梦!我保证,一定拍出不输好莱坞的科幻片!”

吴京的加盟则带着几分“江湖义气”。得知张承衡要拍科幻片,他主动提出零片酬出演,条件是“特效必须做到极致”。“我当年拍《战狼》就是想证明中国动作片的实力,”吴京在签约仪式上说,“现在轮到科幻片了,我相信张总,也相信郭导,这事儿我们一起干!”签约当天,天璇影业官宣《流浪地球》立项,郭帆执导、吴京主演、刘诗诗客串的阵容瞬间引爆热搜,#中国科幻新里程碑# 阅读量半天内突破8亿。

特效团队的组建成了项目的重中之重。张承衡亲自飞往洛杉矶,与ILM的特效总监面谈。对方看到策划案里行星发动机的设计图时,忍不住惊叹:“这个机械结构的细节太精准了,你们的工程图纸比我们做的科幻设定还专业。”张承衡笑着拿出故宫文创的机械表:“我们中国人讲究‘虚实结合’,这是故宫的天文钟复刻版,里面的齿轮结构给了我们灵感。”最终双方达成合作,ILM负责整体视觉设计,MORE VFX负责本土场景的细化,2亿特效预算全部到位。

消息刚公布,行业内就传来了竞争的声音。万达影业突然官宣启动科幻片《星际归途》,投资4亿,还挖走了MORE VFX的一个核心小组。媒体立刻炸开了锅,#万达天璇科幻大战# 冲上热搜,有记者在采访时问张承衡:“万达抢了你们的特效团队,会不会影响《流浪地球》的进度?”张承衡坐在天权视频的直播间里,从容回应:“良性竞争才能促进行业发展。我们早就准备了备用方案,而且MORE VFX的核心技术团队还在,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剧本和世界观设定比特效更有竞争力。”

直播结束后,张承璇拿着万达的项目资料走进来:“哥,万达的《星际归途》是太空冒险题材,跟我们的末日生存不一样,但他们挖人确实有点不地道。”张承衡翻看着资料,突然笑了:“你看他们的特效分镜,行星发动机的设计跟我们的很像,但细节差远了。通知郭导,我们提前公布行星发动机的概念海报,把我们的技术优势亮出来。”第二天,天璇影业发布了一张行星发动机的特写海报,齿轮咬合的细节里刻着“中国制造”的微缩字样,瞬间碾压了万达的模糊概念图。

刘诗诗为角色做的准备远比想象中认真。她每周三次去北航听李教授的物理课,笔记本上写满了相对论、天体力学的公式;为了演好工程师的干练,她特意去学习了机械操作,还考取了简易机床的操作证书。晚上回家后,张承衡会陪她看《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等经典科幻片,两人窝在沙发上,边看边讨论剧情。“你看这里的太空失重场景,”张承衡指着屏幕,“我们的特效团队会用悬浮摄影棚,到时候你拍摄时要注意身体的平衡感。”刘诗诗拿出笔记本记录:“我明天去跟武术指导学失重状态下的动作,不能让观众出戏。”

有一次,两人讨论行星发动机的能量来源到深夜。刘诗诗拿着公式推导稿皱着眉:“李教授说重聚变需要超高温高压,电影里怎么表现才能既科学又直观?”张承衡拿出故宫的天文仪器模型:“我们可以把发动机的核心设计成浑天仪的形状,用传统元素包装硬核科技,既美观又有文化底蕴。”这个想法后来被郭帆采纳,行星发动机的核心镜头里,浑天仪式的齿轮转动带动重聚变反应,成了影片的标志性画面。

项目启动仪式上,故宫博物院的王院长特意送来一件礼物——复刻的元代郭守敬简仪模型,上面刻着“科幻源于传承”。“张总,你们拍《流浪地球》是让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王院长握着他的手,“故宫的天文仪器是古代中国人的‘科幻梦’,现在轮到你们用电影延续这个梦想了。我们已经设计了《流浪地球》的文创系列,把行星发动机和天文仪器结合,肯定能大卖。”张承衡接过模型,笑着回应:“我们还可以在电影里植入故宫的元素,让周倩的实验室里摆上简仪复刻品,古今呼应。”

万达的竞争并没有停止。他们宣布《星际归途》的特效预算追加到3亿,还抢在《流浪地球》前开机,试图抢占市场先机。张承璇有些着急:“哥,我们要不要加快进度?万一被他们抢先上映,影响会很大。”张承衡却指着特效团队传来的测试画面:“你看这个冰封上海的镜头,东方明珠的冰棱细节、雪花的运动轨迹,都是我们用三个月时间渲染的。好电影不怕等,我们要做的是精品,不是快餐。”

拍摄过程中,刘诗诗的敬业让整个剧组都佩服。有一场实验室爆炸的戏,需要她在布满烟雾的场景里操作仪器,她坚持不用替身,反复拍摄了八次,直到郭导满意为止。结束后,她的眼睛被烟雾熏得通红,却笑着说:“周倩是守护地球的工程师,我不能让她看起来柔弱。”张承衡来探班时,看到她眼里的红血丝,心疼地递上护目镜:“下次再拍危险镜头,必须用替身,我可不想我的女主角受伤。”刘诗诗接过护目镜,在他耳边轻声说:“为了我们的科幻梦,值得。”

吴京的拍摄同样充满挑战。有一场太空舱失重格斗的戏,他吊着威亚在绿幕前拍摄了整整两天,肩膀被威亚勒出了红痕。休息时,他跟张承衡说:“当年拍《战狼》在非洲吃的苦,跟这里比不算什么。但我知道,这戏拍出来,中国观众会骄傲的。”张承衡看着他肩膀上的伤痕,立刻安排医生过来检查:“京哥,你的身体最重要,我们不差这一两天。”后来,这段戏成了影片的名场面,吴京的格斗动作既专业又充满力量,被观众称为“中国硬核科幻的标杆”。

马竞的球员们也来凑了热闹。格列兹曼和王小宇趁着休赛期来探班,看到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模型时,忍不住惊叹:“这比万达大都会球场还壮观!”格列兹曼还主动要求客串一个小角色,在影片里饰演一名外国工程师。拍摄时,他用刚学会的中文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要一起守护它。”逗得整个剧组哈哈大笑。张承枢拿着摄像机全程跟拍,嘴里喊着:“这可是马竞冠军球员的科幻首秀,我的纪录片又有爆点了!”

特效团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木星引力危机”的场景。为了呈现木星表面的风暴和引力撕裂地球的效果,ILM和MORE VFX的团队联合攻关了四个月,光是渲染一帧画面就需要200小时。张承衡得知后,果断追加了5000万投资,升级了服务器集群。特效总监感动地说:“张总,从来没有投资人对特效这么大方。有你这样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做出震撼的效果。”最终,这段场景成了影片的高潮,木星风暴的细节和引力波的视觉效果,被外媒称为“超越好莱坞的科幻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