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开局90天赚十亿 > 第56章 觉醒年代开机启幕,诗诗哭戏震全场

第56章 觉醒年代开机启幕,诗诗哭戏震全场(1 / 2)

7月3日晚,马竞2-1绝杀国安的欢呼声还回荡在工人体育场的夜空,张承衡已连夜赶回位于北京东城的北大红楼。这里是《觉醒年代》的开机仪式现场,青砖灰瓦的建筑前,红色的开机横幅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复古海报相映成趣,工作人员正将印有“尊重历史 还原真实”的金色字牌立在仪式台中央。“足球是热血的拼搏,影视是历史的传承,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对着镜整理了一下中山装领口——这是特意为开机仪式准备的服装,袖口还绣着细小的《新青年》刊头纹样。

清晨六点,北大红楼前已聚集了主创团队和嘉宾。张黎穿着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手里攥着卷边的《觉醒年代》剧本,上面写满了红色批注;党史专家李教授带着几位学生,正给演员们讲解1919年的北平街景;刘诗诗则穿着素色的粗布褂子,坐在石阶上默背台词,膝盖上摊着的《赵纫兰传》被翻得卷了边,重点段落都用红笔做了标记。“诗诗姐,承衡哥来了!”场记小姑娘的喊声让她抬起头,看到张承衡快步走来,手里提着保温桶,“刚从球场过来,给你带了热豆浆和糖火烧。”

开机仪式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阳光透过北大红楼的梧桐叶洒在仪式台上,张承衡作为出品人站在最中间,身边是张黎、刘诗诗和饰演陈独秀、李大钊的演员。“今天我们在北大红楼开机,意义非凡。”他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现场,目光扫过台下的主创和围观的学生,“这里是《新青年》诞生的地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起点。我们拍《觉醒年代》,不是拍一部简单的年代剧,是要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百年前的先辈们,是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如何用笔墨和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

他举起手中的剧本,语气愈发郑重:“我只有一个要求——尊重历史,还原真实。陈独秀先生的倔强与理想,李大钊先生的坚定与悲悯,赵纫兰女士的隐忍与坚韧,都不能被简化成标签。我们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能脱离历史的骨架;可以刻画细节,但不能编造违背史实的情节。”台下的党史专家李教授用力鼓掌,高声附和:“张总说得好!历史剧的魂,就是对历史的敬畏!”

揭机环节,张承衡和张黎共同揭开摄像机上的红绸,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饰演李大钊的演员握着张承衡的手:“张总,您的话点醒了我。之前我总想着怎么‘演’出伟人的气场,现在才明白,要先沉下心做历史的学生。”刘诗诗也上前一步,轻声说:“我昨天去了李大钊故居,看到赵纫兰女士亲手绣的鞋垫,上面绣着‘平安’二字。我想把这份细腻的情感,融进每一场戏里。”

开机后的第一场戏,就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名场面。拍摄地选在北大红楼内的原编辑部旧址,木质的桌椅、泛黄的稿纸、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都是按照史料1:1复原的。饰演陈独秀的演员穿着长衫,站在书桌前慷慨陈词,台词脱口而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张黎坐在监视器后,突然喊停:“语气再狠一点!那是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是演讲的激昂!”

这场戏拍了五遍才过,等演员们收工休息时,张承衡发现刘诗诗正蹲在角落,给饰演李大钊的演员讲戏:“李教授说,李大钊先生听陈独秀讲《新青年》的理念时,眼里有光,但又带着一丝忧虑——他担心这种思想太激进,会让年轻人付出代价。您刚才的眼神里,少了点这种复杂的情绪。”演员恍然大悟,拉着刘诗诗去请教党史专家,两人的身影在古朴的走廊里渐行渐远,张承衡笑着对张黎说:“有诗诗在,咱们的历史顾问都省了一半心。”

真正的考验在一周后——拍摄李大钊就义的戏份。拍摄地选在京郊的一处旧址,按照史料复原了刑场的场景:黄土铺地,木质的刑台,远处是灰蒙蒙的城墙。这场戏的核心是赵纫兰的反应,张黎特意把拍摄时间定在清晨,就是为了捕捉那种清冷悲怆的氛围。刘诗诗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现场,穿着孝服坐在刑场边的石阶上,不说话也不喝水,眼神逐渐变得空洞而沉重。

“开始!”张黎的喊声打破了现场的寂静。当“李大钊”被押上刑台,高声喊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时,刘诗诗饰演的赵纫兰猛地站起身,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她没有哭出声,只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身体控制不住地颤抖,直到“枪响”的瞬间,她才双腿一软,被身边的丫鬟扶住,嘴里喃喃地喊着:“守常……守常……”

“停!”张黎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他快步走到刘诗诗身边,递过一条毛巾,“完美!太完美了!”他指着监视器,“你看这个眼神,从震惊到悲痛,再到强忍的坚韧,层次全出来了。尤其是最后那句喃喃自语,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嚎,却比任何哭声都更打动人——这就是赵纫兰,一个传统女性最深沉的爱与痛。”

可刘诗诗却迟迟没能从情绪里走出来,趴在张承衡的肩膀上无声地流泪,肩膀一抽一抽的。“我刚才好像真的看到了她,”她哽咽着说,“一个女人,看着自己的丈夫为了信仰牺牲,还要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她太苦了。”张承衡轻轻拍着她的背,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那是他特意找到的赵纫兰与子女的合影,“她后来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了革命者,没有辜负守常先生的期望。”刘诗诗接过照片,摩挲着上面模糊的影像,眼泪慢慢止住了。

这场哭戏的花絮被张承枢的纪录片团队拍了下来,剪辑成短频后发到天权视频,当天播放量就突破了2亿。网友们的评论刷满了屏幕:“刘诗诗的哭戏太有代入感了,我跟着哭了十分钟”“原来真正的演技不是嚎啕大哭,是这种直击人心的共情”“已经开始期待正片了,这才是主旋律该有的样子”。就连央视文艺的官方微博都转发了花絮,配文:“以演技敬历史,以真心传精神。”

就在《觉醒年代》拍摄渐入佳境时,一条行业新闻突然引发热议——华星影业宣布投拍同类题材剧《百年觉醒》,由流量明星主演,宣称“三个月完成拍摄,抢占国庆档播出”。华星的CEO在采访中直言:“现在的观众就喜欢快节奏、强冲突,《觉醒年代》筹备了半年还在慢腾腾拍细节,等他们播的时候,市场早就被我们占领了。”

消息传到剧组,年轻的场记忍不住抱怨:“他们抢进度就算了,还拉踩我们,太过分了!”饰演陈独秀的演员也有些焦虑:“要不我们也加快点节奏?万一被他们抢先播出,观众先入为主就不好了。”张承衡却在剧组例会上笑着摆了摆手,拿出两份剧本对比图——左边是《觉醒年代》的某场戏,光人物对话就修改了12版,还附带着党史专家的批注;右边是《百年觉醒》曝光的片花截图,里面居然出现了陈独秀与女学生的暧昧戏份。

“大家看清楚,”张承衡指着对比图,“我们和他们比的不是速度,是质量;不是流量,是价值。”他拿起《觉醒年代》的剧本,“就拿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这场戏来说,我们翻遍了《陈独秀年谱》《新青年考》等十几本史料,甚至还原了当时编辑部的灯光亮度——因为史料记载陈独秀喜欢深夜工作,用的是德国进口的煤油灯。这种细节,三个月能做到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华星要抢进度,就让他们抢。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要看的不是披着历史外衣的偶像剧,是能让他们读懂先辈、读懂历史的好作品。就像马竞不会为了赢球踢假球,我们也不会为了赶档期粗制滥造。慢工出细活,这句话永远不过时。”张黎也附和道:“我拍《大明王朝1566》时,光剧本就磨了三年,现在不还是被奉为经典?好剧不怕晚。”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场“速度与质量”的争论,还引来了体育圈的关注。贝尔在训练间隙看到新闻,特意给张承衡发微信:“就像我们踢足球,不会为了进球就放弃防守。坚持自己的节奏,才能赢到最后。”科克也转发了张承衡的采访,配文:“铁血精神,就是对专业的敬畏。”马竞的官方微博还发起了#慢工出细活# 的话题,球迷们纷纷留言:“支持张总!我们要质量不要速成品!”

风波刚平,剧组就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张承枢带着他的纪录片团队来探班,还带来了一沓自己写的“创意剧本”。“哥,张导,我觉得咱们的戏可以加点爱情线,”他举着剧本凑到张黎面前,“你看,李大钊先生和赵纫兰女士的感情多感人,我们可以加一场他们年轻时在庙会相遇的戏,赵纫兰给李大钊送糖炒栗子,多浪漫!”

张黎拿着他的“创意剧本”,眉头越皱越紧,没等他说完就抬手打断:“小张,你这是要篡改历史啊!”他指着史料汇编,“根据李大钊先生的回忆录和赵纫兰女士的书信,他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根本没见过几次面。他们的感情是婚后在相濡以沫中培养的,不是你说的庙会偶遇的浪漫偶像剧!”

张承枢还不死心,转头看向张承衡:“哥,加点感情戏观众更爱看啊!你看《觉醒年代》的花絮,刘诗诗姐的哭戏那么火,加场甜一点的戏平衡一下,收视率肯定更高!”张承衡憋着笑,拿起桌上的《赵纫兰传》递给他:“你先把这个读完再说。赵纫兰女士嫁给李大钊时,李大钊还在求学,家里的重担全靠她一个人扛。她给李大钊寄钱、寄棉衣,支持他的革命事业,这种‘于无声处见深情’的感情,比你写的庙会偶遇深刻一百倍。”

刘诗诗也走过来,笑着拍了拍张承枢的肩膀:“承枢,我知道你想让戏更精彩,但历史不能瞎改。你要是想拍爱情故事,等《觉醒年代》拍完,我陪你拍一部现代剧怎么样?”张承枢看着众人严肃的表情,终于泄了气,把“创意剧本”塞进包里:“行吧,听你们的。那我拍纪录片总可以加花絮吧?就拍你俩在剧组的日常,比如承衡哥给你送豆浆。”张黎笑着点头:“这个可以有,真实的温情比编造的浪漫更动人。”

这场小插曲让剧组的氛围轻松了不少,张承枢也真的留下来拍了一天的花絮。他跟着刘诗诗体验生活,看她怎么学纺线、怎么模仿北方农村妇女的步态;跟着张黎看回放,听他讲解每个镜头的构图和光影;还跟着党史专家去北大红楼的档案馆,看《新青年》的原版刊物。晚上收工时,他拿着摄像机对张承衡说:“哥,我以前觉得历史剧不好拍,现在才知道,不是不好拍,是没人愿意沉下心拍。你们拍的不是戏,是活着的历史。”

随着拍摄的深入,《觉醒年代》的口碑在业内逐渐发酵。有一次,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来探班,看完一场“五四运动”的群戏后,激动地握着张承衡的手:“这场戏拍得太震撼了!学生们上街游行的场景,口号声、脚步声、警笛声交织在一起,就像穿越回了1919年。我们要把《觉醒年代》作为年度重点文化项目,推荐到国家广电总局参评飞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