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被这个说法逗乐了,纷纷点头。元宝似乎也明白了自己没做错事,又得意起来,尾巴轻轻晃动。
接着学“山”字。李松刚写完,元宝立刻来了精神!这个它熟啊!它“嗷”地叫了一声,伸出一只小爪子,指向窗外连绵的青山,然后又指了指地上的字,意念急切:【山!是山!元宝知道!】
它那副“快夸我聪明”的小模样,把孩子们都逗笑了,对这个字的印象也格外深刻。
李松又教“木”字。这次,元宝直接跑到屋旁一棵大树下,用爪子拍了拍粗糙的树干,又跑回来,用小鼻子去蹭地上那个“木”字,仿佛在确认它们之间的联系。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彻底点燃了。他们觉得,跟随着李仙师和元宝小神仙,学习认字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元宝虽然不识字,但它那生动的“肢体语言”和时不时的“插科打诨”,无形中成了最好的调剂品。
当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总是分不清“日”和“目”时,急得抓耳挠腮。元宝似乎看出了他的窘迫,它先是跑到院子中央,仰起头,对着天上的太阳“嗷呜”叫了一声,示意那是“日”;然后又跑回小男孩面前,蹲坐下来,用它那双瞪得溜圆、琉璃般清澈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仿佛在说:“看,这就是‘目’,眼睛!”
小男孩看着元宝那近在咫尺、充满“暗示”的大眼睛,福至心灵,猛地一拍大腿:“我懂了!‘日’是太阳,‘目’是眼睛!”
元宝满意地眯起眼睛,喉咙里发出咕噜声,仿佛在说:“孺子可教也。”
李松看着这一幕,嘴角的笑意就没消失过。他发现,元宝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与孩童沟通的亲和力,它的每一个举动,在孩子们眼中都充满了趣味和启发性。
一下午的时光就在这朗朗的跟读声、欢快的笑声和元宝时不时的“助教表演”中悄然流逝。当夕阳西下,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和兴奋的红晕。
“谢谢李仙师!谢谢元宝小神仙!”孩子们恭恭敬敬地行礼,然后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奔回家,迫不及待地要向父母展示今天学到的几个字。
很快,李仙师免费教村里孩子识字,连元宝小神仙都当“助教”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整个村落。村民们感激涕零,这简直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福分!识字,意味着孩子将来可能有多一条出路,哪怕只是能看懂地契、算清账目,那也是了不得的本事。
第二天,李松的小院更加热闹了。不仅昨天的孩子都来了,还多了几个年纪更小、被哥哥姐姐牵着的娃娃,甚至有几个半大的少年,也红着脸,远远地站在篱笆外,竖着耳朵听。送来的谢礼也更多了,不再是偷偷放在门口,而是由孩子们郑重其事地捧来,有时是一把新摘的野果,有时是几颗温热的鸟蛋,承载着村民们最淳朴厚重的谢意。
元宝彻底爱上了这份“新工作”。它不再睡懒觉,每天午后都会准时蹲坐在院子里,等着它的“学生们”到来。它会认真“听讲”,适时地进行“演示”,还会用它那独特的、充满灵性的方式“鼓励”学得好的孩子——比如,允许对方轻轻摸一摸它那身无比珍贵的银亮毛发。
李松看着院子里这派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景象,看着元宝那副俨然已成“名师”的得意小模样,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修行之路漫长,能有如此片刻,将自身所学惠及他人,与这方水土、这些淳朴的人们结下善缘,感受着这份平凡的温暖,或许,这也是“道”之所在。
而他与元宝,在这小小的山村里,不再仅仅是过客,而是真正融入了这里的血脉,成为了被需要、被尊敬、被爱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