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七零军工首席夫人 > 第122章 倒计时悬剑?地脉微光

第122章 倒计时悬剑?地脉微光(1 / 2)

顾廷铮那冰冷诡异的警告,如同最终审判的钟声,在基地核心层的合金会议室内震荡。全息投影屏上,“守墓人”“清理”“偏离设计”“实验场”“净化脉冲” 这些词语被逐字放大,淡蓝色的光映在每个人紧绷的脸上,连呼吸都带着金属般的寒意 —— 这已不是某个舰队、某个城市的危机,而是整个文明被钉在 “宇宙运维清单” 上的死刑预告。威胁不再来自具象的敌人,而是宇宙本身某种冷酷的规则: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更高存在眼中,或许只是培养皿里失控蔓延的菌群,需要定期用 “净化” 的试剂清零。

绝望如同冰水浇头,顺着后颈滑进衣领,但基地的应急灯还在规律闪烁,墙上的倒计时器(尽管无人知道 “净化脉冲” 的准确时间,却本能地挂上了)红色数字每秒跳动一次,像在抽打着每个人的神经。没有时间沉湎于恐惧,王副主任攥着顾廷铮昏迷前的监测报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沙哑却坚定:“‘基石计划’优先级上调至 S+,从‘长期生存’转向‘紧急避险’—— 要么压下‘意识活跃度阈值’,要么找到对抗‘清理’的办法,否则我们连成为‘实验残渣’的资格都没有。”

全球合作在生存压力下被强行拧成一股绳。各国加密通讯频道里,往日的争执与戒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近乎赤裸的数据共享:中国提供了青藏高原地脉能量监测网的实时数据,美国开放了黄石公园地下岩浆活动的核心模型,德国则共享了全球人口情绪波动的大数据分析 —— 这些曾被视为 “国家命脉” 的信息,此刻像拼图碎片般汇聚,用于搭建一个连算法都模糊的 “意识活跃度监控模型”。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近乎自残的 “冷静疗法”。全球范围内,大型集会的审批通道被彻底关闭:里约狂欢节的桑巴舞鞋蒙尘在储物柜里,东京樱花季的赏樱步道空无一人,连往年挤满球迷的世界杯预选赛赛场,也只剩下球员在空旷的草坪上机械训练,看台上的广告牌闪烁着 “保持平静,共渡难关” 的标语。激进艺术展览被紧急叫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被缓缓盖上防尘布,策展人说 “此刻的激烈情绪,可能是文明的催命符”。媒体版面变得单调而温和:财经新闻只报道 “稳定增长”,娱乐版块全是舒缓的轻音乐推荐,连天气预报都刻意弱化了 “暴雨”“台风” 等刺激性词汇 —— 社会像被裹进一层潮湿的保鲜膜,秩序井然下,是连打喷嚏都要克制的压抑,连咖啡馆里的咖啡机,都被调慢了研磨速度,生怕刺耳的声响刺激到人们紧绷的神经。

凌薇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基地走廊里行色匆匆的科研人员 —— 他们的脚步放得极轻,说话时刻意压低声音,连往日里因学术争论而涨红的脸,如今也只剩麻木的平静。她攥紧了手心的星辉石,晶石表面那层灰白色的霜似乎薄了些,核心的光点比之前亮了几分,监护屏上的绿色数字终于跳出了个令人稍感安心的数值:【能量水平:5.7%】。她知道,外在的压抑治标不治本,就像给发烧的病人裹上棉被,只能暂时掩盖症状,却会让病毒在体内疯狂滋生。真正的出路,或许藏在艾拉传承中那句被反复提及的 “与己共鸣,与地共生” 里。

她将实验室划分成两个区域:左边的操作台上,摆满了星辉能量解析设备,蓝色的能量射线在真空玻璃管里流转,像一条被困住的星河;右边的全息沙盘上,投射着全球 “意识活跃度” 热力图,红色的高活跃区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代表 “低波动” 的淡紫色,只有少数几个科研基地和医院,还残留着微弱的橙光。

“心智训练法” 的研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艰难推进。凌薇与神经科学家陈博士合作,将艾拉记忆中的冥想方法拆解成一个个可量化的步骤:第一步,用 47 赫兹的低频声波校准呼吸(这个频率是他们反复试验后发现的,最能让人快速进入放松状态);第二步,凝视星辉石表面的光点,将注意力集中在 “一呼一吸间的能量流动” 上;第三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 “意识屏障”—— 不是具象的墙壁,而是一种 “让负面情绪像水流过石头般滑落” 的心理暗示。

首批志愿者是基地的二十名医护人员,他们每天结束高强度工作后,会走进专门的训练室。训练室的墙壁被刷成柔和的米白色,天花板上投射着缓慢旋转的星云图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薰衣草精油(经测试,这种气味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护士小林在训练日志里写道:“第一天训练时,我满脑子都是监护仪的蜂鸣声,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第三天,当我盯着星辉石的光点时,突然感觉手指尖有微弱的暖意流过,那些因病人病情而焦虑的情绪,好像真的慢了下来;一周后,我发现自己给病人扎针时,手不抖了,连说话的语速都平稳了许多。” 这些微小的反馈,像黑暗中点亮的火柴,让凌薇看到了一丝希望 —— 或许,人类不需要靠压抑来求生,而是可以通过 “强化自身” 来抵御威胁。

高空中的 “守望者” 飞船,此刻正悬停在距地球 3.6 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上,银白色的船身反射着太阳的微光,像一颗沉默的卫星。它的内部,无数个数据终端闪烁着冷光,其中一个屏幕上,正实时刷新着全球 “意识活跃度” 的变化曲线:曲线从之前的剧烈波动,逐渐趋于平缓,甚至低于了 “灯塔” 计划前的基线水平。冰冷的电子音在空旷的船舱里回荡,那是 “守望者” 的逻辑分析报告:

【检测到文明集体进行主动性意识压抑行为。动机分析:规避未知外部威胁(可信度 92.3%)。】

【短期评估:低活跃度状态可降低 “守墓人” 检测概率,符合生存第一准则(风险降低率估算:41.7%)。】

【长期风险评估:近 72 小时内,全球专利申请量下降 68%,艺术创作产出量下降 83%,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上升 21%—— 过度压抑可能导致文明创新基因退化,最终丧失应对未来变局的能力(矛盾系数:0.87)。】

【新变量介入:“守墓人” 空域能量波动频率未知,相关数据不足,无法建立有效评估模型(数据缺口:79.2%)。】

【行动方案:维持当前观察模式。优先确保 “传承者(凌薇)” 存活及星辉能量数据采集(优先级:最高)。】

它对人类的 “合作” 依旧带着疏离的克制。每周一次的加密通讯中,它会分享一些基础理论 —— 比如 “如何用行星磁场增强能量屏障稳定性” 的公式,或是 “空间波动预警的三个关键指标”,这些知识恰好停留在人类 “踮踮脚就能够到” 的水平,既不会让人类因技术断层而绝望,也不会让人类拥有足以打破平衡的力量。至于 “守墓人” 和 “净化脉冲”,它始终保持沉默,仿佛这两个词是被从数据库中彻底删除的禁忌 —— 没人知道,它是真的没有相关数据,还是在刻意隐瞒,避免人类因过度恐慌而做出 “提前崩溃” 的蠢事。它就像一个冷静到冷酷的实验室管理员,看着笼中的小白鼠在绝境中挣扎,记录着每一个数据点,却绝不会伸手递出一根救命的稻草。

对 “分布式记忆网络” 的搜寻,却在压抑中迎来了突破。第三块石碑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一座海底火山口附近被发现 —— 深海探测机器人 “深渊一号” 在水下

米处,捕捉到了微弱的能量波动,当它的机械臂清理掉石碑表面厚厚的硫化物覆盖层时,黑色的石碑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反射出一种非金非石的光泽,表面的符号在接触到探测机器人携带的星辉能量探测器时,瞬间亮起了淡绿色的微光。

第四块石碑则藏在撒哈拉沙漠腹地的 “魔鬼三角区”—— 这里因常年刮着能吞噬车辆的沙尘暴而人迹罕至,搜寻队用无人机搭载的地质雷达扫描了整整半个月,才在一座沙丘下发现了异常:沙丘的移动速度比周围慢了三倍,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地下 “固定” 着它。当队员们用高压水枪冲开沙丘时,石碑的一角露了出来,上面蚀刻的符号与前几块不同,而是像一张复杂的 “星图”,每个节点都对应着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其中地球的位置,被一个小小的、代表 “激活” 的螺旋符号标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