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轮渡上的逆流人生 > 第51章 沿海来的风(下)

第51章 沿海来的风(下)(2 / 2)

我捏着烟盒,站在月台上,很久都没动。身后是我熟悉的宜城,街道还是那些街道,建筑还是那些建筑,可此刻看在眼里,却突然觉得有些沉闷;面前是延伸向远方的铁轨,一直通向未知的南方,那片满是机遇和挑战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吸着我的目光。

风轻轻吹过来,掀动了我的衣角,如同带来了远方的气息——有海水的咸湿,有机器的轰鸣,还有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血。

我知道,有些东西,就像这列开动的火车一样,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而我的人生,也会被这股从沿海吹来的风,吹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就在我出神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瞥见了月台上另一个青年。他背着个大大的帆布包,包口没拉严,露出了一把木吉他的琴颈,阳光落在琴弦上,泛着淡淡的光泽。

那把吉他像个沉默的符号,突然让我明白过来——这场“南下潮”里,不只是人们为了“搞活经济”而奔波,文化的流动也已经开始了。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人们不仅想让口袋鼓起来,更想让心里的“热爱”有地方安放,想让精神的世界也变得丰富起来。我仿佛能听见吉他的琴弦在轻轻颤动,和着火车远去的“哐当”声,奏响了一曲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乐章。

我站在月台上,望着铁轨延伸的方向,思绪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飘得很远。小吴的离开,就像一阵从沿海吹来的风,闯进了我原本平静的生活,让我真真切切地摸到了时代变革的脉搏——有激动,有迷茫,有遗憾,却更多的是对“新”的渴望。我想起小吴画在地上的地图,想起他说要给我寄喇叭裤的豪言,也想起赵主任那句“把握导向”的叮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回到办事处后,我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窗外的街道。路上的行人依旧匆匆,自行车的铃声依旧清脆,生活好像没什么变化。

可我知道,在这平静的表面下,有什么东西已经悄悄改变了——就像种子在土里发了芽,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我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今天的见闻,写下心里的想法,我想把这些都记下来,记下这个时代的温度,记下普通人的梦想,让更多人知道,在宜城这样的小城里,也有人在感受着时代的风,也有人在为了“未来”而思考。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还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可心态却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不再满足于每天抄报表、写总结,开始主动去收集街道里的新鲜事——哪家开了新的个体户小店,哪个工厂搞了新的生产模式,把这些都写成短文,投给区里的简报。同时,我也没放下对外面世界的关注,每天都会认真读《人民日报》,听电台的新闻,跟着报道里的文字,感受深圳的变化,感受全国改革的节奏。

大概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小吴从深圳寄来的第一封信。信纸上沾了点油污,字迹也比以前潦草了些,他说自己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了工作,每天要加班到很晚,累得倒头就睡,可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比谁都高兴。“这里的节奏太快了,每个人都在往前跑,我也不敢偷懒。”他还写,“有时候走在街头,看着高楼大厦,会想起宜城的老巷子,想起跟你在值班室喝啤酒的晚上。”

我握着信纸,心里又暖又亮。我知道,小吴正在他选择的路上努力奔跑,哪怕辛苦,也带着希望。而我,也在我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方式追赶着时代的脚步。

慢慢地,宜城也开始变了——街道上的个体户小店越来越多,橱窗里摆着时髦的喇叭裤、蛤蟆镜;菜市场里多了南方来的水果,摊主们用带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吆喝着;就连办事处的会议上,“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也成了常挂在嘴边的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小吴一样,背着行李南下,也有在外打拼的人回来,带着新的想法,开起了自己的小店。

我常常会想起那个春天的早晨——宣传栏前的议论声,值班室里的啤酒和花生米,月台上远去的火车,还有烟盒上那四个字。那些画面像一部老电影,在我脑海里反复放映。我知道,我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我要用我的笔,把这些故事写下去,把这个时代的温度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又一个春天来了。宜城的街道两旁,梧桐树抽出了新的嫩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我走在熟悉的巷子里,看着来往的行人——有人穿着时髦的衣服,笑着讨论去哪里旅游;有人推着装满货物的小车,脚步匆匆却充满干劲。阳光落在身上,暖融融的。

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会有风雨,可能会有迷茫。但只要心里装着对“新”的渴望,装着对梦想的坚持,就一定能迎着时代的风,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