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轮渡上的逆流人生 > 第49章 人口普查的幽灵(上)

第49章 人口普查的幽灵(上)(2 / 2)

有的普查员一听,拍着手笑了:“哎哟,张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之前总把俩概念弄混,这下不会错了。”

人口普查开始之后,则在统一的时间进行上门登记,登记完了之后,由普查指导员们审核。审核表格的活儿最熬人,每张表格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十几项内容,少一个字、错一个数都不行。

有时候一张表格能找出五六个错:有的把“回族”写成“回簇”,有的把“丧偶”写成“未婚”,还有的把出生年月写错,明明是1950年生,写成了1960年,一下小了十岁。遇上这种情况,我就得拿着表格,骑上自行车去居民家里进行核实。

有一次,我去纺织厂宿舍找一位姓马的大爷核实年龄。马大爷住在一楼,窗户外面种着几盆月季,开得正艳。

他说自己是1925年生的,可表格上写的是1935年。我问他有没有户口本,大爷叹了口气,从抽屉里翻出个旧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纸:“早年搬家,户口本丢了,就记得我是民国十四年生的,那年我爹还在北平做学徒呢。”

我赶紧掏出笔记本,算了算——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十四年就是1925年,没错。

回来的路上,我心里琢磨着:这表格上的每个数字,都连着一个人的一辈子,为了让普查数据准确无误,我们除了多细心点,还要抽空到派出所查询户籍大底表,做到普查数据与户籍大底表准确一致。我想就能让他们的日子在纸上也能站得稳。

八月中旬,天最热的时候,我开始跟着普查员去走访“疑难杂户”——就是那些要么没人开门,要么信息含糊的人家。

第一个遇上的,是住在城西名叫腊烛山棚户区的李家。棚户区全是低矮的土坯房,一间挨着一间,巷子窄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地上满是污水坑,踩进去能溅一裤腿泥,苍蝇“嗡嗡”地在头顶飞。

根据社区提供的线索,李家可能超生了,我们去了三次,都没人开门,要么是敲半天没动静,要么是里面有人说话,就是不开门。

第四次,我们早上六点就去了。天刚蒙蒙亮,棚户区里已经有动静了,有人在生炉子,烟筒里冒出的黑烟裹着煤味。

我们刚走到李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婴儿的哭声,细细的,带着点委屈。过了好一会儿,门才慢慢打开一条缝,一个面色苍白的女人探出头来,是李嫂。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衫,头发凌乱地贴在额头上,眼睛里满是慌神。

“同志,你们……有事儿吗?”她的声音有点发颤。

“我们是街道人口普查的,想跟您核实下家里的人口情况。”我指了指胸前挂着的普查指导员的工作挂牌,她扫了一眼,才把门开大点,让我们进去了。

屋里特别暗,只有一扇小窗户,挂着块破布当窗帘,光线只能从布缝里钻进来,在地上投下几道细窄的光。

靠墙的木板床上躺着个婴儿,裹在洗得发黄的小被子里,小脸皱巴巴的,额角有一块醒目的红胎记,红得像抹了胭脂。我走近了些,心里却犯了嘀咕:这胎记的颜色太亮了,边缘还有点晕开,凑近了闻,能闻到一丝淡淡的墨水味——像是红墨水。

李嫂见我盯着婴儿看,赶紧把被子往上拉了拉,手都在抖:“这是我家老三,刚生下来没多久。”她丈夫老李站在角落里,背对着我们,手里攥着个烟卷,烟灰都快掉在地上了,却没顾得上弹。

我没点破,只是拿出表格,按流程问:“李师傅,李嫂,你们家现在一共几口人?老大、老二多大了,在哪里上学?”

老李慢慢转过身,眼神躲躲闪闪的,声音也很低:“就……就四口人,老大上小学三年级,老二还不到上学年龄。”

我把表格递过去,让他们签字。老李接过笔,手顿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在表格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笔画都有点歪。

走出李家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晒得后背发烫,我推着自行车,把儿都被汗水浸得滑溜溜的。我回头看了看那间低矮的土坯房,心里堵得慌。那时候计划生育抓得紧,超生了要罚款,严重的还会影响工作。李嫂用红墨水在孩子额头上画胎记,不是想骗人,是想给这刚生下来的小生命,找条能活下去的路啊。

好在我们进行人口普查不触及政策执行,关键在于摸清人口,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