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移动的童年(1 / 2)

1954 年,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整个国家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气息。人们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每个人都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贡献力量。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父亲和母亲走到了一起。

父亲和母亲都是那个时代踏实肯干、积极向上的青年。父亲是一名转业军官,褪去军装后,凭借着在部队锻炼出的坚韧意志和出色能力,进入了安徽省交通厅工作。

他身材挺拔,眼神中透着军人的坚毅与果敢,走路似一阵风。虽然工作忙碌,但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母亲则是扫盲班里的一名优秀学员,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韧,成为了班里少数能写自己名字的学员之一,还被大家推举为班长。母亲面容和善,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结合没有如今婚礼的繁杂仪式与奢华排场,一切都简单而纯粹。在那个年代,婚姻大多是在组织的关心和安排下进行的,父亲和母亲在扫盲班相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彼此都觉得对方是值得托付一生的人。

于是,他们郑重地打了结婚报告,交到组织上。组织经过审查和讨论后,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不久,他们顺利领到了结婚证,那是一张类似奖状、印着红色字体的纸张,但在他们心中,却是一生幸福的承诺。

领到结婚证后,他们把自己简单的行李收拾好,搬进了组织上分配的公房。那是一间不大但充满温馨的房子,墙壁刷得洁白,地面铺着简单的水泥。他们把从家里带来的旧家具一一摆放好,有一张破旧的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简易的木床。虽然家具简陋,但两人却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在公房里,他们向同事们散放喜糖。同事们纷纷围过来,向他们表示祝贺,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父亲和母亲站在人群中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母亲的脸微微泛红,像一朵盛开的桃花。他们就这样在同事们的祝福声中,宣布了结婚的消息。

那一刻,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虽然生活简单,但有彼此相伴,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充满温暖和希望。

然而,母亲的婚事并非一帆风顺,当初曾遭到大舅的反对。大舅当年学过私塾,在那个年代,私塾是培养有文化人才的地方,大舅在私塾里学习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知识,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他写得一手好字,说话也总是引经据典,在家族中颇受尊敬。

解放后,国家急需大量有文化的干部,大舅凭借自身的才能,在安庆市总工会担任主席一职。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为工人们争取权益,深受工人们的爱戴。

后来,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他又调到合肥市工作,职位也更高了一些。大舅一直希望母亲能嫁一个有文化、有地位的人,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在他看来,父亲虽然是一名转业军官,但在文化和社会地位上,似乎并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标准。

或许是因为大舅对母亲婚姻有着自己的考量,又或许是对父亲并不满意,他坚决反对母亲的这桩婚事。

当母亲把和父亲结婚的消息告诉大舅时,大舅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他皱着眉头,语气严肃地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随便就嫁人呢?这个男人,我看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以后怎么能给你幸福?”

母亲听了大舅的话,心里又委屈又生气,她坚定地说:“大舅,我喜欢他,我相信他能给我幸福。而且,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不需要什么大富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