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犹豫了一下,走到这座残碑前,学着其他弟子的样子,盘膝坐下,将“尘光”横于膝上,凝神静气,尝试去感受。
初时,依旧是一片空白,只有山风吹过苔藓的微凉。
但他没有放弃,运转起《青霄引剑诀》,将心神缓缓沉入与“尘光”的那丝联系中。
渐渐地,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不是耳朵听到的,而是直接响在意识深处——那是风,穿过万千孔窍,发出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呜咽。这风声初听杂乱,细品之下,却仿佛蕴含着某种独特的韵律,像是在模拟剑锋破空的轨迹,又像是在阐述气流变化的至理。
他膝上的“尘光”残剑,也开始随着这无形的风声韵律,发出极其轻微的和鸣,剑身的微光如同呼吸般明灭。
刘来福至心灵,不再试图去“理解”那刻痕的含义,而是完全放空自己,用“心”去倾听那风声,去感受“尘光”的共鸣。
不知过了多久,那风声的韵律渐渐在他脑海中凝聚、简化,最终化作了三个模糊却带着独特意蕴的古字——《听风式》。
没有具体的招式图谱,没有运劲法门,只有一种对“风”的感知与引动的意境。仿佛只要掌握了这种意境,剑出便能如风无相,轨迹难寻。
当他隐约抓住这丝意境时,那座残碑上的几道刻痕,似乎微微亮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原本的斑驳古朴。
刘来猛地睁开眼睛,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眼中充满了惊奇与收获的喜悦。他虽然还无法施展出任何具体的“听风式”,但那种对气流、对轨迹的感知,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看来你有所得。”林风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不知何时来到了附近,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这座‘听风碑’沉寂已久,其上刻痕并非固定剑招,而是一种引动风势的意境,对身法与出剑的灵动颇有裨益。你能引动其共鸣,甚好。”
刘来起身,恭敬道:“多谢林师兄带我来此。”
林风摆摆手,目光扫过周围一些被刚才残碑微光惊动、正望过来的弟子,低声道:“感悟需消化,今日便到此为止吧。回去好生体悟,勿要贪多。”
回到听竹小苑,刘来依旧沉浸在《听风式》那玄妙的意境之中。他尝试着挥动手臂,模仿那风声的韵律,虽然笨拙,却隐约感觉与周围空气的流动多了一丝微妙的联系。
云疏傍晚来时,听闻他在剑碑林的经历,清冷的眸光在听到“听风碑”时微微闪动了一下。
“《听风式》重意不重形,于你目前而言,是很好的补充。”她评价道,随即话锋一转,“然,剑道根基,仍在《青霄引剑诀》。莫要本末倒置。”
“是,云师叔。”刘来凛然应下。
夜幕降临,刘来独自坐在院中,望着天际流转的云气和若隐若现的星辰。手中“尘光”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与他心意相通。
养父的嘶喊、云疏的清冷、林风的温和、剑碑的玄奥……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全新的人生图卷。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他手中握着的剑,心中燃起的道,正一点点为他照亮前行的方向。
他轻轻抚过残剑的锈迹,低声道:“尘光,我们一起走下去。”
剑身微颤,传来一丝坚定而亲昵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