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卫时觉也在定计。
不过他自己跟自己定,别人没用。
回到辽西八天了,同样得先解决抚恤问题。
洪武七年,大明诏规定,军士阵亡,父母妻子不能自存者,官为存养。将校阵亡,其子世袭加一秩。官军卫亡,子女幼或父母老,皆给全俸,着为令。
这是朱元璋的抚恤,看看就行了,没有标准,大明官场早忘了。
成化五年兵部才有具体抚恤规定,世袭将官阵亡而子嗣幼小者,每月优给按照升一级后的俸禄发放。阵亡将士无子孙者,母女月支米五石,妻二石,其中母、妻终身优养,应袭亲属因年老不能承袭者,仍月支米三石优养。
抚恤考虑很全面,士兵阵亡,不仅升一级,国家养家眷终生。
但抚恤俸禄实发超过六品官,响亮的一个屁。
万历初期,张居正聪明劲上来了,规定:多升授少给赏。
这句话让抚恤彻底沦为泡影,执行起来就是六个字:授荫官、无俸禄。
别说普通将士,总兵阵亡都是一堆荫恩官,不给实职,没有俸禄,一张纸打发了事。
所以边军有无数百户、总旗,个个是武官,过的不如一个家丁。
不论张居正在税赋上有多大贡献,清流说他‘车裂大明战心’,肯定有点道理。
万历三大征期间,满朝无兵可调,朝廷挨了三个耳光,万历再次修订抚恤,规定不许并功领赏。
要么升一级、要么每年抚恤两石、要么按人头一次领赏50两。
三选一。
万历自认考虑周到,实则是个鸡毛,决定权又不在家眷手中。
多升授少给赏,是大环境决定的国策,说废了、也没废。
遇到大战,朝廷还是下令给阵亡将士升一级,拍拍屁股了事。
你有儿子就上,没儿子那就不好意思了。
辽民就是在这种抚恤政策下从内部瓦解了。
李成梁官田赏军培养的无敌战兵,被朝廷三十年废掉。
为了列祖列宗,辽人也抵抗了,但人心易冷,抗不住上面的冷漠。
既然战死后家眷无人管,还战什么?
卫时觉的抚恤没那么复杂,全部实发50两、荒田十亩。
但很多阵亡的士兵为复仇参军,没有家眷。
卫时觉说了,必须有受益人,妻儿父母必须有人认养,错一个抚恤,主官军法从事。
洪敷教、王覃、谭金等人,只能顺着找家眷,直系没有找旁系、旁系没有找五服、五服没有找同乡。
于是…辽西哭过之后,到处是结拜、认干亲,或者遗孀成家的现象,以免阵亡之后,上面连人都找不到。
民心士气瞬间就恢复了。
孙承宗过年要到前线,带着属官来到锦州。
城内白幡与喜字并存,乱世黯然,又能感到温暖。
与洪敷教等人在巡抚衙门聊一会,他们很忙,每个人都得去落实,还得去义州,必须在年前结束抚恤。
孙承宗没打扰,扭头到总兵衙门。
卫时觉知道孙承宗在巡视,也没注意他到哪里。
孙承宗来的时候,卫时觉正在王覃之前的位置,重新画了五份舆图,在纸上核算一些王覃都看不懂的东西。
他做的很专心,拿炭笔写简字,孙承宗看了两眼,完全没懂。
舆图被分成无数格子,马速、风向、河流长度、日耗量、携带量…
“一辞在做什么?”
卫时觉被吓了一跳,孙承宗又接着问道,“你从哪看的这些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