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1621,不一样的大明 > 第58章 无孔不入的党争

第58章 无孔不入的党争(1 / 2)

信的内容全是些默契词。

南公、西公、忠义、风烈、上紧、国难…

若是一般人看,保准以为他们是为国为民的君子。

但稍微长点脑子,就知道他们在传播暗语。

每封信扯淡一堆,可能只为了一句话。

这句话不是本人,无法意会。

说明他们以前就有深厚的通信基础。

熊廷弼比师弟贺逢圣大16岁,两人都是楚人,师从湖广大督学熊尚文。

内容像是师兄弟商量为国御敌后,回家给师父祭奠。

卫时觉离京前,不太明白东林为何有自己的巡抚,又支持楚党出任经略。

现在当然明白了。

东林没有垄断朝政,他们既给别人看,也要完成争斗。

通过熊廷弼,可以安抚朝堂和皇帝。

熊廷弼之前,辽东经略是袁应泰。

这位是铁杆东林,也是硬骨头。

努尔哈赤进攻辽阳的时候,袁应泰与辽东巡按张铨亲自督军。

士兵逃的逃,死的死,两人最后也没退一步。

袁应泰向西跪别皇帝,拔剑自刎于城门楼。

跟着他自刎的,还有东林幕僚和亲属,一个人都没逃。

袁应泰自刎前把绶印和令牌都交给副手、巡按张铨。

这位更是硬骨头,还是秦良玉唯一的亲家。

一介文臣,持剑守在总督府,面对努尔哈赤,训斥建奴残暴后,剌脖子自刎。

建奴一路攻城掠地,被两人的决然阻挡,努尔哈赤厚葬了两人,拉拢安抚辽东民心,此后也没有向西进攻。

若东林都是这样的骨头,大明至少还有二百年国运。

可惜他们代表不了东林。

袁应泰是陕西人,张铨是山西人,他们是东林,更是北臣。

支持熊廷弼的东林,就是北臣。

是韩爌、孙承宗等人。

支持巡抚王化贞的东林,就是南臣。

是邹元标、叶向高等人。

这就好理解了,大目标一致,方式不同步。

而且不可调和。

根源还是南北差异。

南人不支持囤积重兵,以免拖累天下。

北人不支持冒进,以免波及京畿。

一方考虑税赋消耗,一方考虑乡土安全。

其实谁都对,但他们没找到妥协的点。

或者说,没有一个份量足够的人,来保证他们退让后的利益。

在呈缨馆收买卫时觉的人,叫乔于龄,他父亲是乔鹤皋。

就是乔允升。

河南孟津人,顺天府尹,升任刑部侍郎。

乔允升是什么官不重要。

他是东林北方的联系人、如同苏州的文氏一样,是东林圈的核心人物。

乔允升能作为联系人,完全是个人的人脉。

他与赵南星是‘志同道合’的铁哥们。

作为东林三老之一,赵南星是真定府人,但他理念与南臣一致。

韩爌、孙承宗、曹于汴、袁应泰等人,都是乔允升介绍成为东林。

当时的东林除了嘴巴,没有任何官场势力,通过‘煌煌理念’招揽了大批北臣。

现在他们获取了大权,一边驱赶外党,内部也开始体现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