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那些老人、孩子一块一块往下凿石头的场面,沈瑜泪目了。
虽然听说了他们大队要自己凿山开路,可是亲眼看见那震撼程度根本无法言说。
春耕开始了,壮劳力都要劳作,还有那些副业也得干起来。凿山开路这样的活,大队里的人无论老少病弱都起早贪黑的齐上阵了。凿得凿,运的运,一片繁忙景象。没有一个人抱怨,也没有人偷奸耍滑。
可是壮劳力大多精力都在种地上,白天凿山开路的大多是些老人和小孩子。他们中午都不回去休息,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凿。
很多附近大队的孩子听说后都来帮忙了。连沈楠和温信义放学后都会和小伙伴们跑来帮忙干一会儿。
沈瑜一大清早经过时都是凿山的人,晚上踏着晚霞回去时,人们还在努力凿山中。她特意带来相机,拍了几组照片,加上她写的文章寄了出去。
这次只过了十天不到,沈楠就拿回来时书记送他的一份人民日报。
头版就刊登着沈瑜拍的照片和文章。标题: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之后更是接到了很多报社转过来的读者的信。
沈瑜写这篇文章时,真的是被感动着的、被震撼着的。她甚至因为自己只想苟在这里偷偷的吃香的喝辣的而感到羞愧了。
这些情绪都表现在文章里了。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很打动人。靠山屯的人们乐观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鼓舞了很多人。最后是她对以后生活的展望:这里会越来越好,祖国也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那些读者来信也很让沈瑜动容。沈瑜不知道这时代的人是这样朝气蓬勃的,这么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还有人说自己才刚刚退休,还有把子力气,要来帮他们开山铺路,尽自己的一份心意。有人说受到了什么鼓舞,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
还有人信里说,他是几十年里他们那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他之前只想着再也不回大山了,可是看了沈瑜的文章他羞愧了。他说他要回去,带更多的人走出大山,他要让乡亲们都能看到山外的世界......
......
离他们这最近的也派了部队来帮忙。省报也派了记者来追踪报道了。一时之间靠山屯对外的山路上热闹极了。